正文

第二節(jié) 系統(tǒng)的思維能力(8)

思維教育導論 作者:姜繼為


十四、反思能力

1.含義

是指人對自身各種活動和結果的覺察、評價、總結、改進的思維能力。

反思是一種思考,其對象是主體自身或主體的各種言行。人在反思中總結經驗得到教訓,在反思中自我超越不斷進步。反思是人發(fā)展的內動力。人對自己決策的反思,能提高決策能力;對自己社會交往的反思,能提高社交能力;對自己思維的反思,能提高思維能力;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學習行為和策略不斷反思,能提高學習的質量,學得更高效更智慧。

2.反思能力的分解

(1)把學習過程、思考活動客體化的能力。就是自己能夠跳出自己的學習、思考之外,反觀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把自己的學習和思考當做“他者”來研究。為此,人要雙重化,能既當審判員也當被告,敢于和善于直視自己的學習、思維。

(2)對自己的思維方法、成績、錯誤的反思。事情做得對與錯、效率高與低,與思維方法關系很大,學習、做題更是如此。思維方法對路,學習如魚得水;思維方法不對,緣木求魚,越努力越跑偏。但是,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總結和發(fā)現(xiàn)的,不是簡單教育獲得的,所以反思很關鍵。善于反思、及時反思,會總結出方法的精髓,如虎添翼。一道題為何對了,為何錯了,背后都是有方法的原因的。就出錯而言,有時是知識理解方法不對,消化不良,有時是運用知識的方法不當。通過反思,好的經驗、方法穩(wěn)固下來,錯的方法不斷改掉,學習基礎一點點夯實。

(3)對知識的反思——不斷理解和反芻。學習是反復的過程,不是學過就完結了。前面學習的東西,以后要不斷思索,加深理解和體認。例如,開學初學習“集合”,2周內學完了。但是,集合是數(shù)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到處使用,使用時學生經常發(fā)現(xiàn)自己對集合的理解有疏漏,所以必須再反思、再補充。

(4)對老師、同學觀點、方法的反思。反思的對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老師和同學。因為學生受老師、同學影響較大,“自己的”觀點、方法很多其實就是老師和同學的,老師和同學的很多觀點、方法其實也是“自己的”。例如,一些語文老師對于作文的寫法有套路的觀念,對不對?那樣寫就好嗎?學生完全應該反思一下。

(5)對自己言行的反思。社會生活是廣闊的,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演員。不斷反思自己言行,提高言行水平,有助于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言行中值得反思的內容很多,因為人很難處處盡善盡美。比如反思自己的飯桌表現(xiàn),可以促進自己更成熟。

十五、質疑能力

1.含義

質疑即批判,指對一些現(xiàn)實事物、理論、論斷等產生“不滿”、感到“困惑”,進而進行批評和探究的能力。

質疑是人的本性,小孩開始有思維、有語言能力后,就不斷地發(fā)問、質疑,表達對世界的不理解和興趣,拓展自己的認識范圍。為什么要吃飯???我在干啥?這是什么?童趣中每個孩子都是思想家、科學家。孩子常問出大問題、科學的前沿問題,很多問題目前都沒法回答。

提問、質疑、批判,是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每一代科學家,都是在對前一代的知識結論的質疑中進步的。伽利略不滿意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提出自由落體規(guī)律;黑格爾不滿意康德的哲學,才創(chuàng)造了黑格爾哲學;后代人嫌一代計算機又大又慢,便不斷革新計算機。所以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得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苯詠砜茖W技術的大繁榮,就是因為提出問題的社會環(huán)境大大改善,一流問題多了,一流的科學技術也就多了。

對于教育而言,培養(yǎng)學生質疑、批判、提問的精神和能力,是最主要的育人目標。這是學生人格獨立的標志,是其創(chuàng)造力的內動力,是奠定一流人才的臺階。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自覺探究和研究事理,而后才有可能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F(xiàn)在很多學生都羞于提問,更不敢質疑,也不會批判,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從這里找出一流人才越來越渺?!脤W生不少,但是思想家、科學家的苗子并不多。學生時代不可能提出重大的問題,但是,是否養(yǎng)成質疑、批判、提問的精神和能力,卻已經決定了他們10年后、20年后能否站到世界科學大獎的領獎臺上。

在學習中,質疑、批判也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動力和方法。質疑有利于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能避免麻木、怠惰和厭倦,讓學生擁有“戰(zhàn)斗的熱情”;對知識進行多方面考問,可獲得更為全面深刻的道理,能掌握更多的“為什么”,體悟學科的邏輯和方法。發(fā)問、質疑和批判,還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打破死氣沉沉的局面,實現(xiàn)師生教學相長。

2.質疑批判能力的分解

(1)對自我思維能力、結論的自信心。質疑別人的觀點,需要有立足點,這個立足點是自我。人有自信才能質疑。其實每個人的思維是平等的,沒有天然的權威。人要尊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重視中庸平和,不贊成唯我獨尊、個性張揚,導致一些學生缺乏自信,尤其是對自己的思維沒有自信,這不利于質疑,需要改變。

(2)追問為什么和提出反證的能力。質疑并不是簡單的情緒表達,要有道理、有力量,因此要會問為什么,會提出反例。有人說“病都是吃出來的”,不贊同是一個層次,而能追問“病是怎樣發(fā)生的?”“吃的東西在疾病發(fā)生中占多大分量?”“吃的東西引發(fā)疾病的機理是什么?”“吃東西何以能夠治???”就深入了很多,對方就要小心應付了。有人說“為富不仁”,如果能舉出幾個比爾?蓋茨似的人物,論點便不攻自破。此外,論據、論證方式也常會埋藏謬誤,對于持論者邏輯的批評也是一個重要的能力。

(3)質疑權威的能力。權威有多種體現(xiàn)。教材、老師等是學問上的權威,但是權威不等于真理,也許也有錯誤。而且,人對真理也有選擇性,原則上說人可以不信服真理。對于教材、老師挑錯,是思想解放的表現(xiàn),是思維進步的臺階。流行價值觀也是一種權威。社會經常有流行的是非觀、善惡觀、美丑觀,通常是不得質疑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都需要他的自覺認同。例如,人們常說《蒙娜麗莎》是偉大作品,其實觀眾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品評,說“不好”也是合理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