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言

思維教育導論 作者:姜繼為


在我國教育中,有些方面明顯薄弱,如公民教育、常識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它們開展得不足,實效性不高,嚴重影響人才的質量,導致教育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持能力不夠。

而與眾多的教育薄弱方面相比,按說我國現(xiàn)在的知識教育是相當強盛的了,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三點,一是提高“好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困難,二是改進“學困生”無良策,三是“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

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思維教育沒跟上知識教育是發(fā)生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思維是知識的本源、加工的器具,如果學生思維發(fā)育較好,知識型的學習和考試就能應付較好,如同有了優(yōu)良的機器便可生產優(yōu)質的產品一樣。而學困生之困,往往也困在思維能力不足上,鈍斧斫硬木,越砍越氣餒,只有讓學困生手握利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學困問題。至于杰出人才,實際是具備突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他們的共性是思維發(fā)達,擁有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學校教育在思維上作為不多,沒有培育出大批思維能力和品質俱優(yōu)的學生,所以最終成為杰出人才的便少之又少。

雖然很多老師和專家都看到了我國思維教育嚴重不足這一問題,也給予相當重視,可有效開展的思維教育卻很少,還沒有哪所學校開設思維教育課,也沒有哪所學校研制出系列的思維訓練計劃。更嚴重的是,對于思維和教育交叉領域的深入研究國內也不多,多數(shù)研究都局限于思維領域或教育領域,兩者分渠并行,尚未搭界。個別研究涉獵了思維教育,但還處于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階段,綜述外圍學術觀點的文字太多,正面回答思維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內容較少,尚欠深入性和實用性。坊間出版家們看好了思維教育的緊俏賣點,推出了大批“思維革命、經(jīng)營思維、領導思維、設計思維、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柔性思維”等圖書,但對思維本身和思維教育都未作出嚴肅的研究,核心之處都是文化概念與心理學名詞,和思維教育幾無關系,屬于貼上思維教育標簽的“成功學秘術”或“心靈雞湯”。

與我國思維教育的落后局面相比,西方思維教育研究得較早,成果也比較多。洛克很早就注意到了思維能力培養(yǎng)問題,杜威、皮亞杰、蘇霍姆林斯基、斯騰伯格、吉爾福特、波諾、巴贊等人,更是深入研究,創(chuàng)建了眾多“說法”。但是,這些大家多數(shù)側重心理學、認識論、智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研究,屬于理論上、觀念上、方法上的散論,很難直接移植成“思維教育”,也不能說對思維教育做出了一般性解決。而且,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差別,思維教育在西方不像在我國這樣緊迫,問題顯現(xiàn)也很不相同,所以,“中國風格”的思維教育概論仍為必需。

鑒于這種情況,為了給我國教育界找出一套思維教育的方案,特別是回答思維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一般性問題,作者從2008年開始持續(xù)研究,深入多所學校觀察分析教育教學活動,廣泛聽取學生、老師、校長們對于思維教育的想法、意見、建議,研讀了相關著述和文獻,吸收了現(xiàn)有的成果和觀點,努力歸納、提煉思維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措施,現(xiàn)在可以說,已經(jīng)初步地認識到思維教育的一些規(guī)律,可以解決一些真問題了。

本書從教育的角度研究思維,從思維的角度思考教育,認為思維教育不僅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好辦法,是提質減負的良方,是優(yōu)異的教學策略,而且是教育活動的核心、目的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首要工作。因此,本書設為四章,研究了三個在邏輯上遞進的問題。其一是思維教育的意義,從思維和教育、教學的關系的角度,提出了思維對于知識學習具有關鍵性、優(yōu)先性、基礎性的論斷,倡導開展思維與知識并進的教育。其次,探討了思維教育的內容,提出了培養(yǎng)健全的思維主體、系統(tǒng)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方式與品質的要求。本書特別詳細地分析了思維能力,提出20種思維能力項目,為思維教育奠定了基礎。最后,本書系統(tǒng)研究了學校思維教育的實施和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具有實操性的建議。

本書只是初步的思維教育研究成果。作者意識到很多問題,目前只初步解決了其中一些問題,還有很多問題尚待研究。例如,思維能力的本質,思維能力的分層,各項思維能力的關系,思維能力與思維方法、學科方法的關系,思維測評、個體思維診斷、思維咨詢,思維教育評估,學科思維教育,學段思維教育,老師思維培養(yǎng),專門人才的思維訓練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我們期待更多的同仁參與到這一時代課題中來。

思維教育是目前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限制學校、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是全局性不出“大師”的主因。我們由衷希望學校開展思維教育,提高一代新人的思維水平。否則,學校業(yè)績仍離不開“好生源”(實則是思維受到其他渠道的教育而得到較好發(fā)育的學生),學校人才培養(yǎng)仍然乏力,我們的畢業(yè)生仍比不上錢學森等上一代科學家,也比不上居里、牛頓、歐幾里德等老數(shù)輩的科學家、思想家。

應該說,本書研究思維教育,只解決了“知識教育糾結問題”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很多重大教育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它們更具優(yōu)先性,如公民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如果這些教育不能很好開展,我們把知識教育、思維教育功夫做得再足,也還是改變不了教育的狹隘性、封閉性,人才的質量仍不高,培養(yǎng)出來的頂多是“好學生”,而不是具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會主動適應社會并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高素質勞動者,距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更是相去甚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書很多觀點還不成熟,研究深度還有待加強,敬希同行批評指正。

2012-3-1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