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里有一個很著名的關于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有人問耶穌“好鄰居”的定義是什么,耶穌就用一個祭司的故事作答。祭司從一個受傷的人身邊走過,但沒有幫助他,而一個出身低微、遭人蔑視的撒瑪利亞人(被認為是“低級種族”)卻停下來,給那人包扎傷口,帶他到旅店,并付錢請人繼續(xù)照料他。誰真的愛他的鄰居?答案顯而易見,是撒瑪利亞人。
美國一所大學決定給這個故事做一個有趣的變形處理,以測試他們的理論假設:時間壓力確實會對人的施予同情的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
他們請三個相似的人就“同情”這個論題準備一次面向100名大學生的演講。這三個人都是頗受尊敬的老師,被他們的同事推舉為“好人”和“有同情心的人”。這三個人都被要求在某個時間到達演講中心。設計這場實驗的人把一個演員安排在通往演講中心的路上,這個演員扮演一個遭到搶劫,身負重傷需要行人幫助前往醫(yī)院救治的角色。第一位老師在眼看就要遲到了的時候遇見這個人;第二位老師在他只剩十分鐘就要演講時遇到那個人;而第三位老師在離他準點演講還有整整一個小時的情況下遇到那個人。一臺隱蔽起來的攝像機拍下了這三位老師的反應。
記錄下來的反應表明:人越忙碌,他所回應的同情就越少。正如預計的一樣,第一個人跑著都已經遲到了,他甚至都沒有停下來問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就急匆匆跑開了,而最后那人由于時間寬裕,就能夠幫助受傷者趕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