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俄國幾個世紀來的瘋狂擴張也造成了“消化不良”。在俄國境內,波蘭、芬蘭等民族在爭取獨立,烏克蘭等少數(shù)民族與俄國政府的矛盾也很尖銳。在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就看出了俄國這一弱點。日本間諜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境內聯(lián)絡少數(shù)民族和不滿分子發(fā)動“革命”,直接導致俄國后院起火,為日本的最后勝利給予了極大幫助。俄國還向周邊四處伸手,與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沖突和矛盾,這內外矛盾夾雜在一起,也讓俄國的問題更為復雜化。
俄國無產階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普列漢諾夫是最早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1883年,他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了勞動解放社,并把《共產黨宣言》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翻譯引進。接著,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都開始成立馬克思主義的小組或團體。
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相結合,并完成了俄國無產階級建黨工作的卓越領導人是列寧。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則是他進行革命活動時的化名。列寧在中學畢業(yè)以后就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因參加反對沙俄政府的學生運動而遭到逮捕。在此期間,他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892年,他進入圣彼得堡大學法律系學習。畢業(yè)以后,他積極投身工人運動,組建了“圣彼得堡工人解放協(xié)會”,因此在1895年12月再次遭到逮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00年,列寧流放期滿,他隨后前往瑞士的日內瓦,接著游歷歐洲。在國外期間,他創(chuàng)辦了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火星報》,并以這份報紙為陣地,宣傳革命。1902年,列寧出版了一部著名的著作《怎么辦?》,批判了修正主義的路線,明確提出了應該將一盤散沙的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組織起來,成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政黨的主張。
1903年,列寧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章時,代表們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些人反對列寧要求實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主張。最后,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擁護列寧的一派當選人數(shù)多于反對列寧的一派,因此,擁護列寧的一派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俄文意為“多數(shù)派”),反對列寧的一派被稱為“孟什維克”(俄文意為“少數(shù)派”)。
布爾什維克黨的出現(xiàn)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在1905年3月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只有布爾什維克出席,孟什維克與布爾什維克正式分道揚鑣。
布爾什維克黨成立以后,就在列寧的領導下積極發(fā)動工人運動。1905年的俄國革命則是布爾什維克黨面臨的第一次考驗。
1905年1月22日,圣彼得堡的工人舉行大罷工,在牧師的率領下,高舉著請愿書和沙皇肖像,向冬宮進發(fā),途中遭到沙皇軍隊的攔截和鎮(zhèn)壓,造成1000多人死亡,數(shù)千人受傷的慘劇,史稱“流血星期日”。
流血星期日導致了更大規(guī)模的罷工。到5月1日,俄國二百多個城市爆發(fā)罷工。6月中,黑海艦隊的波將金號戰(zhàn)艦爆發(fā)水兵起義。俄國此時正陷入日俄戰(zhàn)爭的泥潭中,前線的軍隊在中國東北節(jié)節(jié)敗退,從歐洲繞大半個地球到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聯(lián)合艦隊在對馬海峽以逸待勞,幾乎全軍覆滅。革命讓沙皇政府更陷入了尷尬境地,沙皇尼古拉二世慌忙決定一方面與日本簽訂和約結束戰(zhàn)爭,一方面對國內作出讓步,準備立憲。
俄國的資產階級滿足于這一成果,舉杯相慶,但布爾什維克準備將革命繼續(xù)推向前進。11月,列寧從瑞士回國,領導國內革命。12月20日,莫斯科工人發(fā)動總罷工,并迅速發(fā)展為工人武裝起義,沙皇政府慌忙調集軍隊進行鎮(zhèn)壓。到1906年1月,為俄國1905年革命減少傷亡,保存力量,莫斯科蘇維埃被迫宣布停止斗爭,革命逐漸走入低潮。到1907年,轟轟烈烈的1905年革命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