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宗設竟然殺死了瑞佐及數(shù)十名隨從,焚燒了貨船。其原因就是,他知道了事情的一切。宗設先來到寧波,按理應該是他的貨先驗,可宋素卿賄賂了賴恩,后到的瑞佐竟然先驗了貨。而這對于帶有政治使命的宗設來說,簡直無法忍受。那個時候的日本正處于動亂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并出,誰先與中國進行官方的貿易,那么無異于中國政府承認了他可以代表日本。因此,宗設顯然沒有完成大內氏家族給他的任務。惱羞成怒的宗設率領三艘貨船及三百多武士登陸追殺宋素卿。
沿途燒殺搶掠,從寧波一直追到紹興。令人奇怪的是,明朝政府竟然反應異常遲鈍,而且官兵戰(zhàn)斗力異常低下,百戶胡源、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相繼戰(zhàn)死。指揮使袁班、百戶劉思等成了俘虜。這伙日本人在逃回日本途中,因為大風將一部分人吹到了朝鮮。
接到中國命令的朝鮮守軍生擒了二十人獻給了中國,這才算讓老大中國贏回了一些面子。事后,給事中夏言認為一切都是海外貿易惹的禍。最終,福建、浙江的兩處海外貿易窗口——市舶司被裁撤,僅留下了廣東一處。對于事件主要責任人賴恩沒有絲毫處罰,宋素卿則因揭發(fā)宗設謙道反而有功。事后,御史熊蘭等彈劾宋素卿,才使得宋素卿被關入監(jiān)獄,其后神秘地死亡。
這件事史稱“爭貢之役”。
朝鮮和日本,都是我們的鄰居。但自從唐朝之后,二者對中國的態(tài)度開始改變。朝鮮仍然在大部分時間內是中國最好的鄰居,而日本則成為最不安分的鄰居,時不時地想“兵發(fā)北京”,占領中國。
自唐朝末年到明朝初期的四個半世紀里,日本與中國基本上沒有像樣的邦交來往。朱元璋時期,為了安撫日本,將日本放入了15個“不征之國”名單中。而洪武十三年發(fā)生的胡惟庸案,則使朱元璋認為日本有賊心,因此對日朝貢貿易越來越疏遠。明成祖繼位后,中日朝貢貿易才開始正?;?/p>
絲綢到了明代成為對外貿易中的重要物資,例如對日貿易的“朝貢”中,明回賜給日本的物品中絲絹羅布占了很大比重。到了明代中后期,絲織貿易更是占據(jù)很大比重。
在諸多朝貢國家中,日本也是最為特別的一個。主要是因為日本處于分裂狀態(tài),各種分裂勢力都爭相朝貢,使得日本朝貢團比較雜亂。按規(guī)矩辦事的人有,強悍違法的人也有。在永樂到正德的一百來年的時間里,日本使團在中國發(fā)生的械斗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