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其原因除了提高個人威望之外,主要是出于國家安全和財政的考慮。當(dāng)時,蒙元勢力仍然有著巨大威脅,其勢力范圍不比明初朱家父子的勢力范圍小。北到俄羅斯東到高麗(朝鮮)西到阿富汗南到印度的廣大范圍內(nèi),蒙元都還具有影響力。當(dāng)時最強大的蒙古國家是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在位期間(1370—1405年)不但對同屬蒙古帝國的伊爾汗國、察欽汗國發(fā)動進攻,而且在1380年攻占了伊朗、阿富汗;1393年占領(lǐng)了南高加索;1398年入侵印度占領(lǐng)了德里(其后撤軍);1402年與當(dāng)時風(fēng)頭正勁,吞并了東南歐的巴爾干地區(qū),戰(zhàn)敗德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國聯(lián)軍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激戰(zhàn),最終生擒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梢哉f,蒙元的各種勢力在中國北部、西北部極為強大,在東北、西南也具有較為強大的影響力,明朝處于被半包圍的狀態(tài),整個陸路被切斷了。而東部以及東南沿海則沒有實力強大的敵人。綜合以上因素,可以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以下戰(zhàn)略目的。
第一,向各國展示實力,警示各國勿與建文帝余部、蒙元合作。明初的海軍非常強大,當(dāng)時整個歐洲的戰(zhàn)船合起來都不如明朝海軍的實力。永樂時期擁有大約2000多艘可以用于戰(zhàn)爭的各類船只,具備投入數(shù)萬乃至十幾萬軍隊攻伐的實力。因此,向這些國家展示海軍的實力,顯然是想讓各國看到明帝國的強大,警告各國不要與明帝國的敵人為伍。
第二,與各國交好,給予其更大的好處,使之不與建文帝余部、蒙元合作。用現(xiàn)代詞匯表示就是“花錢買和平”。你要什么?我給你。他進貢一分錢,我們還他一塊錢。由此,我們才會看到每次鄭和返航都會有一些國王、王子隨船前來入貢,最后扎根于中國。你既然全都有了,打仗的沖動自然就少了。
第三,與其他國家合作共抗蒙元。永樂帝撥給鄭和的將近三萬精銳之師,對付海盜綽綽有余。如此大規(guī)模的軍隊,完全是為戰(zhàn)爭準備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屬于這種目的。永樂二年(1404年)實力強大的帖木兒兵分兩路,一路東進攻打明朝,一路南下攻打印度北部。
戰(zhàn)爭剛剛打響,明帝國就迅速作出反應(yīng)。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便來到印度南部,在印度南部徘徊很久之后才繼續(xù)南下。這就涉及從西南部出擊攻打蒙古,策應(yīng)印度對抗蒙元的問題。因為從陸路進入印度北部與蒙元對抗所需的時間、成本并不比海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