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喜好歷史的人的頭腦中,都縈繞著一個疑問:假如鄭和的航海事業(yè)能夠繼續(xù)下去;假如鄭和的船隊遇到西方的船隊并將其徹底打??;假如再給明朝幾十年的時間,晚明昌達的商品經濟……所有的假如都代表著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憤恨。
這種憤恨源于在1840年后我們經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而在此之前的十七個世紀里,我們在四分之三的時間里都是世界第一。我們難以忍受這種突然而至的屈辱以及被學生們欺負的現實。
英國的那位退役海軍軍官又告訴我們:鄭和其實是真正的“地理大發(fā)現”的開創(chuàng)者。它貫通了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五大洲的市場。
鄭和發(fā)現了美洲同樣不用驚奇,因為,早有商朝時中國人就到達過美洲的說法。
攸侯喜發(fā)現美洲大陸的傳說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趁著殷朝主力對外征戰(zhàn)之際,突然聯合八百諸侯進攻朝歌。牧野一戰(zhàn),紂王臨時拼湊的軍隊被姜子牙率領的反商軍打敗。紂王自焚,天下易主。消息在半個多月后傳出,事情已定、王駕已死,各路勤王大軍紛紛止步等待武王下一步作為。人心已動。
然而,諸侯中卻有兩位不愿承認周武王為新的王。他們是攸侯喜和摩虞侯。二人聽說紂王已死、朝歌已破之后,集中了部下和眷屬,以及潰敗的商朝軍隊、商人共計25萬人東渡大海,漂向了未知的世界。
他們去了哪里?無人知曉。又是外國人先給咱們指明了方向。1761年法國漢學家德?歧尼發(fā)表了《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正式提出,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到了美洲。其后,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在1846年提出假說,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
其后,1913年興公、魏聲、陳漢章、朱謙之等人相繼支持外國人的觀點。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史學巨擘在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越來越相信商人的一部分敗退到了美洲,而大部分商人則敗退到了商人的發(fā)祥地河北、遼東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