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以慈悲包容內(nèi)在的邪魔(1)

耶穌也說禪 作者:梁兆康


切莫與內(nèi)在的邪魔對抗,學(xué)習(xí)以慈悲來包容它們

我稱這種達到純凈的方法為“截肢法”。曾幾何時,一只眼或一只手臂也能使人犯罪?孰不知真正的問題是出于我們的心,但除非自殺,否則無法將心挖掉。耶穌的這些嚴(yán)厲的聲言,只不過是喚起人們注意問題根源的一種戲劇性手法。

雖然以“截肢法”達到純凈是一種野蠻行為,卻仍然有許多人在行使這種方法,而且不只是基督教。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名僧人經(jīng)常受性欲困擾而感到苦惱不堪,為了徹底根除這個煩惱,他斬斷了自己的性器官。佛陀對他的行為嚴(yán)加斥責(zé),因為他的病是源自于心而非身體上的器官。找人頂罪不是通往真理的路,智慧與明透才是。早期的基督教創(chuàng)始者之一奧勒金(Origen?Adamantius)也做過同樣的傻事:他把自己閹割了。但是他并未因此而封圣。這些愚蠢的例子顯示出,我們不僅快速地將罪過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同時也喜歡向內(nèi)尋找替罪羔羊,將罪過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器官上。這真是不得了的精神暴力!最根本的問題就在于缺乏完整的視野。

如果截肢無法使我們達到純凈,那么壓抑貪婪、欲望、憤怒、恐懼等“負(fù)面”情緒,也一樣無法達到。請問壓抑這些負(fù)面情緒的存有究竟是誰?有一件事是很明顯的:欲望只能被更大的欲望所壓制,因此這些都只是自我的游戲罷了。這種狀況就等于是為了趕走狼而引來了一只虎,雖然被另一種東西取代了,但問題并未解決。事實上,敵對的方式帶來的傷害往往比益處多。如果污染是一種幻覺,那么想去除污染的努力,也只會使這個幻覺更逼真。如同耶穌在驅(qū)魔的寓言中所論述的,“那個人后來的景況比從前更壞了”。(路加福音十一章二十六節(jié))

截肢無用,壓抑無用,那么要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顯然不是去抗斗。我們必須放下以抗斗來面對生命的方式。耶穌提供了他的禪式忠告:勿與魔斗!抗拒只會增加對手的力量。純凈跟抗斗或壓抑都無關(guān),它是一種洞見。我們一旦看見自己像小狗一樣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并且看見那微不足道的抗?fàn)幨菬o法改變我們的,這種瘋狂的行為才會停止,心也才會平靜下來。覺知能夠凈化一切。

以平和的方式對待生命,才能開始療傷。根據(jù)《隨心所欲》一書的作者托馬斯·摩爾所言,最堅困的一步就是去學(xué)習(xí)“尊重每一個癥狀,把它當(dāng)成是心靈的召喚”。就連貪婪、欲望、憤怒、恐懼等,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如果我們學(xué)會尊重它們,它們甚至能引領(lǐng)我們走向內(nèi)在的真理。摩爾詳細(xì)述說了聽的藝術(shù):

生理或心理的照應(yīng)主要是解除痛苦,不過有件事與癥狀本身攸關(guān),那就是,我們首先必須仔細(xì)聆聽和觀察痛苦到底揭露了什么。治療的意圖可能會阻礙我們的觀察,其實做得越少,成效就越大。觀察比較像同類療法而非對抗療法。它以一種并行不悖的方式與問題交朋友,而不是成為問題的敵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