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譚平山、鄧中夏、惲代英、聶榮臻等紛紛前往九江,籌劃暴動。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中共中央還決定增派一些暴動專家前往九江,其中包括一名蘇聯(lián)顧問,據(jù)說此人對城市暴動有著豐富經(jīng)驗。
九江南開陸道,途通五嶺,北守長江,來商納賈,史稱七省通衢,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未來暴動所依仗的兩支骨干力量——葉挺的第十一軍和賀龍的暫編第二十軍也將進駐九江地區(qū)。北伐結(jié)束之后,按照計劃下一部是東征討蔣,葉挺的第十一軍集中在德安一線,賀龍的第二十軍隨后跟進,張發(fā)奎的二方面軍總部設(shè)在九江,準備沿長江兩岸向南京方向發(fā)動進攻。
在暴動時間的選擇上,脾氣火暴的李立三主張立即動手。他是五人常委中第一個到達九江的,部隊中的共產(chǎn)黨骨干已經(jīng)知道了暴動的消息,李立三擔心遲則生變。
前敵軍委書記聶榮臻明確反對馬上暴動,理由是暴動準備工作仍未妥當,何時動手必須等中共中央的命令。前敵軍委化名“錢第筠”(“前敵軍”的諧音),是給前敵委員會打前站的,聶榮臻的頂頭上司是前委書記周恩來,他還沒有到達九江,暴動自然不能輕易發(fā)動。
聽了聶榮臻的話,李立三便有些不悅,言談之中指責聶榮臻是“奴隸主義”、“膽小鬼”。其他中央委員也附和李立三的意見,主張事急從權(quán),不必非要等待中共中央的命令。
聶榮臻對“膽小鬼”可以不在意,但“奴隸主義”這頂帽子卻無論如何不肯戴的。他不能不表態(tài):“臨來的時候,恩來同志交代得清清楚楚,必須有中央的命令,否則不能自由行動。”
李立三馬上抓到把柄,因為在九江有好幾位中共中央委員,這些人觀點與自己相近,于是要聶榮臻服從中央委員。誰知聶榮臻并不買賬,他反問道:“都是中央委員,我聽哪位中央委員的?中央委員也得聽中央的!”
周恩來是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書記,其他人畢竟不是專負其責。李立三雖然指揮過安源大罷工,但周恩來指揮過上海三次工人武裝暴動,李立三還是要買周恩來的賬。
看來只有周恩來才能決定暴動的時間了,大家都盼他早日到來。
2
聶榮臻說“必須有中央命令”,這是一句模棱兩可的話。
中共中央可能規(guī)定暴動的具體時間,也有可能將暴動的決策權(quán)交給前委自己決定。事實上,中共中央正是采取了后一種方式。
7月23日的武漢中共中央常委會議,已經(jīng)從秘密渠道得悉了九江的分歧。
在南潯路一帶暴動,得到了羅明納茲的贊成。關(guān)于暴動具體時間,中共中央使用了“準備于必要時”六個字,由前委自己去便宜行事。關(guān)于暴動后的去向問題,中共中央傾向于暴動后的部隊由贛東入粵,與廣東東江的農(nóng)民運動相結(jié)合,重建廣東革命根據(jù)地,準備再次北伐。
作為前委書記,周恩來是必須去暴動現(xiàn)場指揮的。
周恩來是第二位趕到九江的中共中央五人常委,但他并沒有過多停留,就動身趕去南昌,只留下聶榮臻等少數(shù)幾人作為接應。
離開九江前,周恩來叮囑聶榮臻一定設(shè)法把共產(chǎn)黨員占很大比例的第二十五師也拉到南昌參加暴動,并負責接應以后趕到九江參加暴動的部隊和零星人員,使他們及時趕到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