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浦鹽田:陽光與海水的千古傳奇(3)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 作者:聶作平


一般來說,根據(jù)鹽的存在形態(tài),古人獲取食鹽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井鹽,也就是把儲存在地下的鹵水抽取出來熬制成鹽,如我的老家自貢,就是舉世聞名的井鹽基地;一種是池鹽,像青海地區(qū)的許多鹽湖,由于含鹽成分高得驚人,只要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即可撈取天然結(jié)晶鹽;一種是海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煮海為鹽:相當漫長的時間和相當廣闊的地區(qū),人們把海水直接倒進大號鐵鍋。鐵鍋下,木柴重疊,猛火長燒,直到把鍋里的水分全部蒸發(fā)掉,鍋底就會結(jié)晶出一些含有雜質(zhì)的粗鹽。

在鹽田村采訪,我們還見到一位姓詹的村民。據(jù)他講,小時候曾見過奶奶制鹽:每年春節(jié)過后,海南儋州一帶天氣開始變得干熱。這時候,他的奶奶就要從海邊撿拾一種被稱為鹽皮的泥塊。這些泥塊和普通泥塊不同,只分布在離海比較近的灘涂上,錯落有致,有些像干裂后的土地。詹奶奶把這些撿拾回來的鹽皮打散,敲碎,細致地放在鋪有稻草的籮筐里,再舀來清水,緩緩澆入籮筐。清水從細碎的鹽皮縫隙間流過,慢慢鉆出籮筐,流進籮筐下面的木盆。如此反復幾次,詹奶奶再把木盆里的水倒進大鍋,放到灶上煎熬。等到鍋里的水都化為一縷縷濕潤的熱氣,鍋底就會粘附著一些灰白色的鹽粒。據(jù)詹某回憶,30年前,在他老家海南樂東地區(qū),當?shù)氐霓r(nóng)民和漁民就是用這種方法解決食鹽問題的。他還說,有時候鹽熬得多,自己家里吃不完,就等著雅加大嶺深處的黎族人背著各種山貨出來以物易物。

看上去詹奶奶的制鹽法似乎和前面所述的三種制鹽法不同,但究其實質(zhì),仍然屬于煮海為鹽的范疇。只不過,大多數(shù)地方的人煮的是直接從海里盛來的水,而詹奶奶煮的則是清洗過鹽皮的水。

譚老漢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以鹽田村為中心的半徑不到20公里的小地方,一生中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是儋縣縣城,也就是蘇東坡時代的儋州。他既對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鹽農(nóng)生活感到滿足,同時也對祖先當年如何來到這個遠在天涯海角的地方感到好奇--如同鹽田村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樣,譚老漢對鹽田村的歷史了如指掌。一旦回顧歷史,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是一個祖先的名諱,這個祖先的名諱給他們帶來了無邊的景仰、驕傲和想象。祖先名叫譚正德。譚老漢說,整個鹽田村里姓譚的男女老少,都是老祖宗譚正德的血脈。通過譚老漢的講述和當?shù)氐姆街?,我們大致可以還原出當年的情景:那是1200年前,用譚老漢的話說:“那時候,有個國家叫唐朝?!钡拇_也正是李唐王朝時期,與洋浦相隔千山萬水的福建莆田,有一個叫譚正德的青年。有一種說法是,譚正德曾經(jīng)看到過一次海市蜃樓,他看到在家鄉(xiāng)的西南邊,有一片更肥美的土地。這個青年堅信他看到的就是真實的景象,于是他帶著一群不甘寂寞的年輕人遠涉重洋,來到孤懸海外的海南島,來到當時還布滿煙瘴癘氣的儋州。在今天的洋浦鹽田村外的海灣,他們驚奇地看到一些高高低低的堅硬巖石佇立在海灘上。每當大潮涌來,巖石就隱身于潮水中。大潮退去,隨著太陽的暴曬,巖石上竟然結(jié)晶出灰白的鹽粒。至此,我們可以推斷的是,欣喜若狂的譚正德相信他真正找到了曾經(jīng)看到過的那片海市蜃樓中的福地。從此,當中國的其他地方都還在用燒煮方式熬制海鹽時,在偏居一隅、差不多被中原人視為蠻荒之地的海南洋浦,更為先進的日曬制鹽卻落地生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