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呼倫湖:北方第一大澤(6)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 作者:聶作平


游動的馬魂

蒙古族有句諺語,叫做“岸上有多少馬,水中就有多少魚”。其實,盡管草原上駿馬成群,但若與呼倫湖中的魚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與絕大多數(shù)湖泊不同,呼倫湖的特點在于,它是一個具有吞吐性質(zhì)的湖。以呼倫湖為主體的三湖(呼倫湖、貝爾湖、烏蘭泡)和三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六者相通。當(dāng)呼倫湖水量過多時,湖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額爾古納河,再經(jīng)黑龍江流入太平洋,使呼倫湖含鹽量減少,成為淡水湖;當(dāng)呼倫湖水量過少時,海拉爾河河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湖中,補給湖水不足。這種獨特的水系形式,使呼倫湖成為各種魚類生存的天堂。另外,近兩個世紀以來,呼倫湖地區(qū)主要居民為新巴爾蒙古人,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把湖中的魚視為馬魂,禁止任何人捕食。 這樣,多年以來,呼倫湖中魚群密布,多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每年四五月春暖冰融之際,從貝爾湖游入呼倫湖的魚,按史書的說法,那是“銜尾而北,發(fā)達唯唯,河渠幾無隙地,航行為之不通”。在烏爾遜河上行船,不時會有幾十公斤重的魚從水里躍到甲板上。如果遇上生殖期,“魚類孵化有聲,震撼湖岸,飲馬者若不加驅(qū)策,則馬畏不進”。李墨田先生是呼倫貝爾市電視臺前臺長,也是呼倫湖的研究者,據(jù)他講,他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坐一條小船順烏爾遜河航行,一群群大鯉魚擠滿了河道,馱著小船順流而下,以至于船被拱得東倒西歪,差點把他的朋友掀到水里。

史料記載,最早在呼倫湖上捕魚的是俄國人。那是1900年,當(dāng)俄國軍隊以鎮(zhèn)壓義和團為名從滿洲里一帶進入中國后,一些俄國人趁邊境空虛,乘機結(jié)伴到呼倫湖捕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涌入中國內(nèi)蒙和東北,其中一部分人即進入呼倫湖地區(qū)以捕魚為業(yè)。中國人捕魚則在上世紀20年代以后,一些來自山東、河北的農(nóng)民攜家?guī)Э陉J塞外,千里迢迢來到草原,呼倫湖豐富的魚類給他們帶來了活下去的機會。到了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呼倫湖也落入敵手,日方成立了株式會社組織捕魚。但呼倫湖上大批量的捕魚作業(yè)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降,達賚湖漁業(yè)公司--即今天的呼倫湖漁業(yè)集團,成為呼倫湖三湖三河最主要的捕撈企業(yè)。

在漁業(yè)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張師傅告訴我們,除了極少數(shù)幾年外,呼倫湖每年的捕撈量都在8000噸以上,最多時可達1萬噸。張師傅回憶說,1984年冰融期間,與貝爾湖和烏爾遜河相通的哈拉哈河水位暴漲,大量魚類順水涌入烏爾遜河、烏蘭泡和呼倫湖內(nèi)。位于烏爾遜河中游的烏蘭崗建有一個用來阻攔魚群洄游的柵欄。張師傅說,當(dāng)時的柵欄下密密麻麻,全都是魚,大的有幾十上百公斤,小的三五公斤不等,如果拔掉4根攔魚柵上的鐵條,每小時可接魚20噸以上。后來幾天,攔魚柵下段河中出現(xiàn)了一條五六百米長的魚群帶,這些在激流中首尾相銜的魚類競相躍出水面,令人眼花繚亂。旁邊的小河溝里,有人用籮筐扣,有人用木棍打,一會兒就能收獲幾百公斤鮮魚。

說起呼倫湖上捕魚,張師傅如數(shù)家珍。他說,呼倫湖的捕魚方法有兩種,稱為明水和冰下。明水捕魚一般在八九兩月進行,與內(nèi)地的捕魚方法大同小異。值得一說的是冰下捕魚。由于地處中國極北之地,呼倫湖每年的封凍期長達幾個月,而冬季里魚群活動能力較弱,又是聚集越冬,相對容易捕撈,從而成為呼倫湖捕魚的主要季節(ji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