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德與周蘇菲舉辦婚禮時,毛澤東等中共領袖親自到賀。但蘇菲的幾個女友因不看好他們的婚姻,拒絕參加。而結婚當天晚上,蘇菲也對自己的這段跨國姻緣產(chǎn)生了懷疑。她回憶:
結婚那天晚上,不知道怎么突然冷靜下來了。冷靜下來以后,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呀?已經(jīng)上床了,還在考慮這個,就哭了,反悔也不行了,已經(jīng)在一個窯洞里了,你說怎么辦呢?
蘇菲這樣回憶當時馬海德對她的安慰:
親愛的,你現(xiàn)在還自由呢,我沒有碰你,我也沒有把你怎么的。你如果后悔了,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分開。但你一定不要哭,千萬求你不要哭了。
盡管如此,兩人的婚姻仍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進北京后,馬海德仍按陜北的叫法,管蘇菲叫“妹子”,直到1988年,馬海德于北京辭世。
也許是因交誼舞結緣,晚年的馬海德夫婦仍時常現(xiàn)身舞會。這也成了他們相守到最后的真實寫照。
馬海德在延安時,與作曲家鄭律成相交深厚。他因發(fā)不好“鄭律成”三字的聲音,干脆稱其為“啊,延安”。這源于鄭律成創(chuàng)作的《延安頌》。
鄭律成是朝鮮人,投奔延安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曲。其中《延安頌》,以及后來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八路軍進行曲》等,被廣為傳唱。
鄭律成在延安與四川姑娘丁雪松相戀。兩人的戀情,始自一本書。當時丁雪松任延安抗大八大隊女生隊長,鄭律成則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
作家楊聞宇在文章中這樣記述兩人的交往:
一天,丁雪松回到自己的窯洞,眼睛忽然一亮,驚訝地看到全屋收拾一新,窗臺上放著一瓶盛開的馬蘭花,桌上放著一本包著皮兒的書。翻開書的扉頁,是《安娜·卡列尼娜》。送書人署名:鄭律成。
鄭律成與丁雪松于1942年在延安成婚??箲?zhàn)勝利后,夫妻倆曾共赴朝鮮。新中國成立后,鄭律成加入中國國籍;夫人丁雪松后來出任中國駐荷蘭、丹麥大使,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