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開陷阱:小心工作中的心理陷阱(2)

領(lǐng)導(dǎo)干部要讀點心理學(xué) 作者:翟玉峰


 

陷阱三: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是指當(dāng)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點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會傾向于尋找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jù),而忽略否定這個觀點的信息。

戰(zhàn)國列御寇所著的《列子·說符》中有這么一段描述:“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fù)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斧者?!?/p>

這段文章的大意是: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找回了那把斧子,這時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這就是證實偏差的形象說明。這其實是人的一種自利性傾向造成的,因為我們總會有選擇地去解釋并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既存信念的信息,以驗證自己觀念的合理性,并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

證實偏差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于周邊人的看法和評價。比如,如果你認為小王工作能力突出,你就會在工作中不自覺地搜集小王工作業(yè)績好的證據(jù),即使小王在此期間有不好的表現(xiàn),也有可能會被忽略。

陷阱四:可得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人們在形成判斷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jù)明顯的或常見的例子進行判斷,因為我們在形成自己的判斷的過程中,往往會賦予那些易見的、容易記起的信息以過大的權(quán)重,而忽略大量的其他必要信息。

例如,如果問一名普通人在交通工具中,飛機、火車、汽車哪一種更危險?相信很多朋友會選擇飛機。但是,根據(jù)實際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無論從交通工具本身、乘坐安全系數(shù)、駕駛員素質(zhì)、事故率、死亡人數(shù)等方面來看,飛機都是遠遠超過汽車、火車等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那么,為什么在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飛機是最危險的交通工具呢?這是因為我們獲知飛機事故的信息要比其他交通工具的事故信息容易得多,不僅媒體更關(guān)注飛機的事故,我們的談?wù)撛掝}也傾向于飛機的事故。一次小小的飛機故障就可以成為電視中的新聞,而汽車只有發(fā)生重大事故,才會被大家所知。

所以,由于飛機的媒體曝光率高,這些易得性的信息自然也就影響了人們對于飛機安全性的主觀評估。

陷阱五:機械認知與評價

機械認知指的是人們傾向于選擇對某一事物的二元論。比如一個人非好即壞,一件事非黑即白。他們通常對一件事情有一種明顯傾向的預(yù)判,而一旦有證據(jù)否定了他們的預(yù)判,他們就簡單地使評價和判斷往相反的方向走,因為這是一種比較節(jié)省和簡捷的方式。

他們相信一切事物都應(yīng)該像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的考試一樣,可以客觀地評定優(yōu)劣。這樣的習(xí)慣會帶來做事的高效,但是其負面的影響就是使人難以理解人性,也就很難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

所以,他們在溝通中習(xí)慣直接切入正題,想把情緒因素排除在外。這樣的人沒有心機,直來直去,但很有可能因為自己不恰當(dāng)?shù)难孕卸鴶嗨土饲俺獭?/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