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公司的資金流通確實在惡化,2002年1月23日到銀行一查才知道,公司存款一點都沒有了,我不得不臨時把自己的錢存進了公司賬戶。
在這種情況下,我卻激情澎湃著。
為什么?這是因為作為會計方面的資產即“看得見的資產”減少的同時,創(chuàng)造價值公司的“組織資產”卻毫無疑問地在增加。我們自己熱情高漲地工作著,親身感觸著激情與快樂。同時,認同我們想法的人在不斷增多,客戶出現了。盡管此時仍然沒有收入,但從現在開始“該有收入了”的感覺出現了,也就是說“客戶資產”在漸漸增加。
現在,即使“看得見的資產”為零,看不見的資產也在增多。而且,這個“看不見的資產”正在轉化為“看得見的資產”,盡管存在著時間的間隔。
從結果來看,“創(chuàng)造價值公司”沒有潰敗而是前進著。(見圖表5)
上面的圖表5顯示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公司從設立開始在兩年間的凈資產的變化。
2001年5月公司成立時凈資產約為1000萬日元,那以后一點一點減少直到2002年1月。從數字上看這里是個分水嶺,可這之前已經曙光初現了。精神上備受煎熬的則是2001年10月前后。
各位讀者,看過圖表沒感覺到什么嗎?那條曲線同管理理論中“J效應”所說的是不是一模一樣?對了,正如您所知道的那樣,該曲線圖因為像羅馬字母中的J而因此得名,我們根本沒想到,利用自己的公司,竟學到了與“J效應”相關的管理學知識,只是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感覺到的。
現金流減少的恐怖,出不了成績的思考方式(相比激情而更重視資金)怎么做也做不好的現實。在一系列的困難中,我們開始正視現實,反復進行各種各樣的錯誤試驗。學習如何面對失敗而不氣餒,進而懂得在眾多的失敗中求得一勝的重要性,并從中看到將要出現的曙光。如果再向前邁進的話,就能看到現金流即將改善。實際上經過一定時間,現金流也確實得到了改善。
這一連串的心情改變和行動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績及資金的獲得。(見圖表6)
以此為基礎,從正視現實開始,即使失敗也算不了什么,曙光初現,成果出現,J曲線完成,登上一連串的臺階。如圖表6所示。
從STEP1正視現實開始到STEP7的成果出現,J曲線完成為止的7個STEP就是企業(yè)發(fā)生變革過程中的7個臺階。
說到“J曲線效應”給人的感覺可能是一種新的經營理論,但實際上卻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論。簡而言之,就是日本過去的那個諺語“欲速則不達”的翻版而已。
“經驗是一種可怕的東西?!?/p>
言歸正傳,佐藤和我依據這一連串的經驗摘掉自己所謂“一流”的招牌,取而代之的是“別具一格”的證券分析師和會計師。在這之前,我們總是給予客戶“不重視現金流不行”的忠告。但現在則是來了個180○大轉彎,告訴客戶“只要認真經營企業(yè),企業(yè)是不會那么簡單就倒閉的”。
在序章中曾經提到,在給企業(yè)作評估時,往往只注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車輛、廠房、總部、建筑物、機器裝備等物質資產以及現金、存款等金融資產被看做是企業(yè)能否持續(xù)的關鍵,這些是資產負債表所能記載的。
但是,我們在重視物質和金融資產的同時,更重視作為出發(fā)點的組織資產(激情)。
這點正如我們的企業(yè)實例所揭示的那樣,例如,“看得見的資產”即使全部消失,只要“看不見的資產”在不斷增加,那么,作為結果“看得見的資產”就會一并產生。也就是說,“看不見的資產”會使“看得見的資產”增加更多。但反過來卻不行。
由于是親身體驗所得,所以敢于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