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的校外修讀制度向沒有參加傳統(tǒng)科目學習的學生們提供了獲取學位的機會,每年都有校外學生在世界各地修讀研究生或者更高的學位。這其中有很多中國留學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就曾受聘在這里擔任華語教員。
1.歷史學家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生于山東聊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傅斯年從小愛讀書,六歲進入私塾,11歲便讀完了《十三經(jīng)》。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隨后攻讀國文。1919年赴歐洲留學,先后在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研究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和高等數(shù)學。1926年回國在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在中山大學創(chuàng)立語言歷史研究所。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新文化運動中,傅斯年撰寫《文學革新申義》,響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中,他是學生領袖之一。后來作為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他在經(jīng)費、設備、制度等方面都為該所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把明清大庫檔案資料爭取到該所,組織進行專門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第一次有計劃地組織了殷墟甲骨發(fā)掘,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和商代歷史的研究。在歷史學研究方面,傅斯年擺脫故紙堆的束縛,重視考古材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注意將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觀點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主張“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在任歷史語言所所長23年間,他組織出版學術著作70余種,培養(yǎng)出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業(yè)人才。其主要著作有《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稿本)、《古代文學史》(稿本)等,還發(fā)表了論文100多篇。
傅斯年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之一,在中西史學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史料學派”。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腦出血猝死于臺灣大學講臺,胡適曾這樣評價他:“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p>
2.翻譯界之圣手伍光建
伍光建,1867年生于廣東新會,1881年進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師從嚴復,對英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接受了十分嚴格的外語和專業(yè)訓練,畢業(yè)后赴英國倫敦大學學習,1891年回國到母校任教。
1905年,伍光建隨載澤等人到美國進行憲政考察,這使他對西方政治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教學之余,他陸續(xù)編寫了物理、化學、英語等學科的教科書。在歐洲的留學生活和嚴復嚴格的專業(yè)訓練使伍光建具備了較高的英文閱讀和聽說能力,這為他從事專門的翻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世紀90年代,伍光建開始從事翻譯活動,他是我國最早的法國經(jīng)典小說翻譯家,翻譯了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和《二十年后》,名為《俠隱記》和《續(xù)俠隱記》,于1907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伍光建的翻譯數(shù)量十分可觀,視野開闊,選題廣泛,與當時的白話文不一樣,他翻譯的作品通俗易懂,明快輕盈,給人以清新之感,當時受到矛盾的高度評價。他認為伍光建的譯本刪節(jié)很有分寸,沒有損傷原著的精彩內(nèi)容,書中主要人物的個性在譯本中非常鮮明。他的譯著數(shù)量驚人,貢獻很大,所譯哲學、歷史、文學等作品,共130余種。民國時期向中國讀者介紹了《簡·愛》、《俠隱記》、《呼嘯山莊》等大量外國優(yōu)秀小說,有“翻譯界之圣手”之稱。
3.人類學奠基人費孝通
費孝通,1910年生于江蘇吳江,4歲進入蒙養(yǎng)院接受正規(guī)教育。1928年進入東吳大學預科學習醫(yī)學,之后受革命思潮的影響改學社會科學。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學習社會學,1933年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社會學和人類學碩士學位,1936年夏赴倫敦大學學習哲學并于1938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名為《江村經(jīng)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經(jīng)典的人類學著作之一。
作為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對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田野調(diào)查精神和差序格局的提出。1938年回國后,費孝通繼續(xù)在內(nèi)地農(nóng)村開展社會調(diào)查出版了調(diào)查報告《祿村農(nóng)田》?!督褰?jīng)濟》一書使費孝通步入世界人類學著名學者行列,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赫胥黎獎。費孝通先生對社會學的貢獻在于,在《江村經(jīng)濟》一書中,讓世人從一個小小的村莊看到了整個國家;而差序格局的提出在社會學界更是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認為“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的大小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很形象地描述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人們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
邱澤奇說過,費孝通在氣質(zhì)上屬于典型的士大夫形象,性格溫和,最喜歡把事實擺出來,從不說“你該怎么做”,加之他的著作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卻不使用任何專業(yè)術語,因而他的觀點容易被基層接受。他的“小城鎮(zhèn)建設”、“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的理論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4.光纖通信之父高錕
高錕,1933年生于上海金山,祖父是晚清著名詩人和南社的重要成員,父親是律師。在高錕入學前,父親聘請了教其四書五經(jīng)的家庭教師。1943年,他就讀上海世界學校。1949年移民香港,進入圣若瑟書院就讀,隨后考入香港大學。1965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1957年,高錕開始了光導纖維的研究。隨后提出了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以光代替電流運用于電話網(wǎng)絡。1966年,高錕發(fā)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zhì)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jié)構(gòu)和材料特性,這在當時光纖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他一生擁有28項專利,因為他的貢獻,1010億公里的光纜遍布世界各地。由于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高錕先后獲得了利布曼獎、巴倫坦獎章,并于2009年同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