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電報教父盛宣懷(9)

觸電的帝國:電報與中國近代史 作者:馬伯庸


一開始的時候,電報總局是“官本官辦”,也就是說,是絕對的國資企業(yè)。但盛宣懷認為這樣發(fā)展下去,對電報事業(yè)弊大于利。在津滬陸線竣工之后,他向李鴻章申請,將電報總局改為“官督商辦”,照輪船招商局辦法招集商股。對于李鴻章的質疑,盛宣懷認為“中國興造電線,固以傳遞軍報為第一要務,而其本則尤在厚利商民,力圖久計”。意思是說,電報雖然有傳遞軍事情報和政府命令的重要職能,然而它畢竟是商業(yè)化的產(chǎn)物,為了這項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還是應該放到市場上去,讓商人來管理和經(jīng)營。應該說,盛宣懷的判斷是準確的,也是超前于那個時代的。

為了規(guī)范經(jīng)營,也為了打消李鴻章的疑慮,盛宣懷還親自擬出了《電報局招商章程》,后增為《詳定大略章程二十條》,上呈于李鴻章,其中就電報局已存的官股與商股的關系、國家的利益作了翔實可行的說明,最后強調電報局內部的管理一律按商業(yè)原則,政府不得干預,并且提出除軍機處、總理衙門、各省督撫衙門、各國出使大臣所寄洋務軍務電信區(qū)別對待記賬結總作為歸還官款外,其他所有各省官府電信一律收取現(xiàn)金,并要先付錢后發(fā)電。其他的關于各局用人、洋員的使用和嚴格要求、巡警沿途保護電桿電線的制度、電碼的規(guī)格和使用法,等等,盛宣懷都作了周密的規(guī)定和安排。至此,李鴻章終于對電報總局的改制完全放心,痛快地批準了盛宣懷的提議。

在建立電報總局的同時,盛宣懷還在天津開辦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生為教師。一開始的時候,電報學堂是由電報總局這個企業(yè)負擔其費用的。為了提高學堂的政治地位,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盛宣懷提議學堂應以朝廷的名義開辦,由朝廷提供辦學經(jīng)費。他對李鴻章說:“學生俟到局派事之后,薪水由本局開支,所有設立學堂經(jīng)費系為國家造人才起見,應在軍餉內開支,免在商本內歸還?!贝颂嶙h得到了李鴻章的首肯。這一舉措將電報學堂的性質由原來的民辦變?yōu)楣俎k、私設變?yōu)檎?,吸引了更多的好苗子前來進修。后來,電報學堂還在上海等地開枝散葉,著實培養(yǎng)出了一批人才。比如曾設計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的廣州起義烈士陸?zhàn)〇|、民國駐英公使劉玉麟都是從電報學堂畢業(yè)的。

1882年,盛宣懷家中有事,請假回南方。恰巧此時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清政府命在籍守制的李鴻章赴天津部署軍事,李鴻章急招盛宣懷銷假回津。由于牽涉到中日兩國在朝鮮利權的爭奪,各國對此事都很關注。壬午兵變期間,由于現(xiàn)有的通信方式效率太低,英、法、德、美各國紛紛要求清廷在上海設立萬國電報公司,還要求添設由上海至廣東各口及寧波、福州、廈門、汕頭的海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