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轉入和議后,韓琦、范仲淹等入朝為執(zhí)政大臣。一時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稱譽,仁宗也想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因而特別禮遇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們盡快拿出救世方案。當時元昊以契丹為后援,在宋夏和議中態(tài)度強硬,向宋朝要挾“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為吾祖,巨細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兩府大臣大多厭戰(zhàn),“將一切從之”,韓琦堅決反對。慶歷三年七月,他上《論備御七事奏》,認為當務之急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苯又株愂鼍缺装耸?,即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幸,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
雍熙二年,馬知節(jié)調任博州。當時遼軍在君子館擊敗宋軍,馬知節(jié)預料遼軍會繼續(xù)進攻,于是未雨綢繆,“完城繕甲,儲積芻粟?!边|軍到達博州,見宋軍有備而戰(zhàn),便決定退兵。
李順叛亂,馬知節(jié)奉詔跟王繼恩討賊。王繼恩因為馬知節(jié)沒有曲附自己,故意派馬知節(jié)守彭州,只給他三百名士兵。馬知節(jié)多番請求增兵都不成功。后來敵軍十萬人攻城,馬知節(jié)苦戰(zhàn)不敵,他認為“死賊手,非壯夫也”,便拼力突圍,接著援兵來到,才奪回城池。
宋時,天下戰(zhàn)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tǒng)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年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想殺她,便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的意見??軠十敃r并沒有提出異議,他退朝時被呂端瞧見。呂端問寇準:“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說:“沒有!”呂端說:“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呂端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于是將處置李繼遷之母這件事告知他。呂端問寇準:“圣上打算怎么處置呢?”寇準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軍北門外斬首示眾,以此鎮(zhèn)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眳味寺牭竭@個地方忙說:“若是這么處置了,可不是什么好辦法。”于是呂端親自上朝動本,勸說宋太宗不要斬殺李繼遷之母,他認為,“李繼遷是個反叛之人,今天殺了他母親,明天能逮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不就結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堅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嗎?”他又建議,“把她放到延州那個地方去,派人好好護養(yǎng)著她,以此誘使李繼遷回心轉意,不再造反。就算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我們終究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親的生死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里?”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并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后來李繼遷死后,他的兒子德明念及宋朝對待他奶奶的情分,歸順于宋。
張瓊性情暴躁,輕侮石漢卿,罵石漢卿是老巫婆,漢卿懷恨不已。乾德元年八月,石漢卿與軍校史圭等誣告張瓊擅乘官馬,蓄奴過百,擅作威福,且誹謗趙光義。太祖召張瓊面訊,張瓊不認罪,反到頂撞起來。太祖大怒,喝令左右掌嘴,石漢卿以金瓜錘打擊張瓊。太祖令御史案查,張瓊于獄中撞壁死,腦漿迸裂。抄家時無余財,僅有仆三人。太祖問石漢卿:“你說張瓊有仆百余,何在?”石漢卿說:“瓊所養(yǎng)者一敵百耳?!碧嫣厣鈴埈傄员砥湓?,厚恤瓊家,擢其兄張進為龍捷副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