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華門外六十里,有一個名叫葉家村的普通村莊,今屬南京市的溧水縣。村不大,約百戶。村子的東面有一座小山,高雖不足百米,但山上樹木豐茂,望上去倒也有模有樣;著名的秦淮河從西邊繞村而過,往來船只如梭;處于山水之間的這個小村子,遠遠望去美麗而寧靜。
算起來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村子,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村子里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氣息。村里當時還沒有那種如今在江南鄉(xiāng)村常見的兩層水泥小樓,民居多為老屋,粉墻黛瓦,村巷幽幽,村巷多用青石板鋪就地面,而那些青石板早已被歷史的腳步踏磨得又光又亮,人行其上,如行走在歷史深處。
就在那一次,與老鄉(xiāng)無意間攀談中,一位老人嘆息著告訴我:“當年長江沿岸,大一點的水碼頭,哪一個沒有我們村的生意呵?可如今,敗落了!”
老人的話并非夸張。明、清兩代,溧水人以善營中藥業(yè)而名揚大江南北,在全國中藥業(yè)的五塊金字招牌(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慶余、武漢的葉開泰、蘇州的雷允上、蕪湖的張恒春)中,就有兩塊是屬于溧水人的(葉開泰和張恒春)。而其中的“葉開泰”便是從這葉家村走出去的。
老人還告訴我,就是他們這個葉家還出過一個大人物,叫葉名琛。
對于葉名琛,我是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讀到過他,知道他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的兩廣總督,似乎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太好;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他竟是“葉開泰”的子孫,更不知道這葉家村是葉名琛家的世居之地。因此當時我就對眼前的這個小村子很是刮目相看;但是,要將眼前的這么個小村子,與一位權傾兩廣的總督大人相聯(lián)系實在也有點難以想象。就是葉家村人,甚至葉氏本族本家人,對于這個在商場和官場都曾得意一時的葉名琛,他們也不記得多少了。
由于特殊原因,我每年至少都要去葉家村一兩次,但至今從葉家老人的口中所知道的也只有兩點:
“乖乖,那年清明節(jié),葉名琛回鄉(xiāng)祭祖,那船隊停在秦淮河上,有一里多長哦!”
“那年,長江的水并不大,但葉名琛出世那天,葉家在江岸上的倉庫,突然間向江里崩塌了七間——大人物出世,地動山搖呵!”
除此以外幾乎一無所知。而年輕人,似乎多不愿提葉名琛,因為他們從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讀到過,正是因為葉名琛的輕敵失防,才造成了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的陷落和中國的失??;他們不愿葉名琛與自己的村子有什么關系,甚至還有點恨這個先輩,覺得他讓他們?nèi)~氏家族受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