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另一個西方列強也曾到臺灣分過一杯羹,那就是西班牙。
早在1565年,西班牙就已經(jīng)在菲律賓建立了第一個東亞殖民據(jù)點,它千里迢迢盯上這里,一則為了財富,二則為了傳教。1624年荷蘭占據(jù)臺灣后,西班牙海上航行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受到威脅,于是,1626年,西班牙駐馬尼拉總部就派遣提督安敦尼率艦隊,開進臺灣北部基隆港。恰如荷蘭人為了長期落腳,在安平修建了熱蘭遮城、在臺南修建了赤嵌城一樣,西班牙人也修起了一座基隆城。兩年后,又一批西班牙艦隊開到臺灣西北岸的滬尾(今天的淡水),修建起一座圣多明哥城。之后,他們再沿淡水河而上,漸漸占據(jù)了臺灣北部的大片土地。
但西班牙人在這里呆的時間并不長,前后僅16年。他們本來指望憑借北臺灣展開對日貿(mào)易,獲取東方財富,不料推行鎖國政策的日本并不準許西班牙船只靠岸,錢掙不到,卻還得依靠馬尼拉提供金錢維持北臺灣駐軍的花費,這筆賬算一算確實有些虧,西班牙只好漸漸將這里的駐軍人數(shù)減少。
這是占據(jù)臺灣南部的荷蘭人非常樂意看到的,他們很高興,因為有了可趁之機。
1641年8月,荷蘭人率領3艘戰(zhàn)艦和300多人抵達基隆,要求西班牙人投降,未果。1642年8月,荷蘭人再次派兵北上。這次不僅增加了兵力,并且不再磨嘴皮,干脆來硬的,將炮口朝向城內(nèi),直接射擊。
西班牙人無力抵抗,僅僅堅持了10天,就開城投降了。
西班牙人一走,北臺灣也盡歸荷蘭人手中。偌大一個臺灣,都成了荷蘭人天下,鹿皮、樟腦、檳榔、米、砂糖,這里豐富的物產(chǎn)令他們獲利頗豐,每年從臺灣輸出的貨物價值都達幾百萬荷蘭盾。1638年,單輸往日本的鹿皮,就有15萬張之多。“臺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奶?!?,這是當時他們的一個總督在喜不自禁中說出的話。
那些年,除了1628年鄭芝龍組織大陸移民赴臺墾地開荒外,零星來臺的漢人一直持續(xù)不斷。同宗兄弟或者同族、同村的親戚熟人相互幫襯,一起搭船東渡,這在閩南各地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宗族觀念根深蒂固于他們的腦海里,在披荊斬棘的艱苦歲月里,彼此為盾,互相取暖,也尤為重要。從有限的記載里可以看到,單1637年下半年,就有19艘船運載了1953人到臺灣,1638年1月至11月,則有31艘船只運載了3263人到臺灣。1646年清兵入關后,戰(zhàn)亂與饑荒又使大量大陸百姓往臺灣遷去。據(jù)荷蘭東印度公司1647年統(tǒng)計,單赤嵌附近的耕地,就比兩年前增加了近一倍。
這一時期,在臺灣的大陸移民已經(jīng)有2萬人左右了。
地耕出來,物產(chǎn)也接連有好收成,一茬茬沉甸甸的糧食令千辛萬苦東渡來臺的人有了豐收的回報。然而荷蘭人眼卻紅了,他們開始強征重稅,這樣那樣、此項彼項,總之是生著法子發(fā)狠掠奪。憑什么?當?shù)厝伺c大陸移民忍了很久,最終沒忍住,反抗相繼展開,各地戰(zhàn)火此起彼伏。不就是一條破命嗎,豁出去拼一拼,說不定就能改變點什么。
郭懷一就是這么想的。
泉州同安人郭懷一傳說曾是鄭芝龍的舊部,當年鄭芝龍歸順明王朝,將隊伍一把拉回大陸,但郭懷一卻沒有跟隨,他已經(jīng)習慣了無拘無束的生活,更愿意留在山高皇帝遠的臺灣,在今天的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事拓荒墾殖。但自由的日子終于還是被荷蘭人毀掉了,荷蘭人每月都對在臺灣勞作的漢人征收高額人頭稅,越收胃口越大,1651年,人頭稅平白無故突然又提高了整整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