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塔克文?布里斯庫遭暗殺后,他的女婿塞爾維烏斯取代他的親生兒子繼承了王位。羅馬的王位不是世襲的,而且塞爾維烏斯的統(tǒng)治深得人心,功績頗豐。所以就是有反對者,他們也很難得到市民的支持。四十四年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這時,他的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認為像他這樣的治世方式不是穩(wěn)重而是膽小。此外,國王塞爾維烏斯經過長年累月的忙碌,也已經難掩疲憊之態(tài)和衰老之勢。
……
在國內實行獨裁統(tǒng)治的專制君主“妄自尊大的塔克文”在軍事方面卻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在與周邊各部族的戰(zhàn)斗中,羅馬幾乎是常勝將軍。塔克文運用和戰(zhàn)并用的策略,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他的做法確實和高明,卻也足夠陰險。
對國內總是心生不安的統(tǒng)治者通常會努力把對外關系做到最好。塔克文把目標鎖定在了鄰近的拉丁族以及埃特魯利亞的各個城市。
在上百年前的第四代國王安庫斯時代,羅馬就和鄰近的拉丁人建起了同盟關系。因為大家都使用同樣的語言,敬畏同樣的諸神,所以加深相互間的關系既自然又容易。
“拉丁同盟”在最初的時候僅限于共慶節(jié)日和祭祀日。漸漸地,這種關系發(fā)展到共同作戰(zhàn)。還有,最初雙方的同盟關系完全平等,隨著羅馬實力的不斷增強,關系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共同作戰(zhàn)的時候,即使兵力相當,指揮官必定由羅馬人擔任。不過,戰(zhàn)利品的分配始終都是平等的。到了塔克文時代,他改變了這一關系。他邀請實力遠比拉丁人強的埃特魯利亞人加入拉丁同盟。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不是加入,而是被羅馬人拉進去的。
……
“狂自尊大的塔克文”的統(tǒng)治持續(xù)了二十五年。隨著第七代國王塔克文的統(tǒng)治的結束,羅馬的王政時代也告結束。時間是公元前509年。從羅穆盧斯與公元前753年建國到這一年,羅馬已經走過了二百四十四年。隨后的羅馬進入了共和政體,迎來了執(zhí)政官統(tǒng)治的時代。和從前一樣,執(zhí)政官也由市民大會選舉產生,任期由終身改為短短的一年,還有原來由一個國王統(tǒng)治改為兩個執(zhí)政官共同治理。
如果你僅僅因為國王的集權統(tǒng)治而否定王政時代的羅馬,我認為你沒有正確理解歷史。一個國家共同體,在最初階段,應該說更適用中央集權制。因為當一個社會組織尚處于幼小期時,如果不加以呵護,難免會中途夭折。所以,在這種時候,由一個人做決策,由一個人坐鎮(zhèn)指揮顯然有效得多。
羅馬七個國王的歷史是在適當的時候、把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這一原則下完成的歷史。正是由于國王們的努力,羅馬才得以把它粗壯的根基深深地植入于大地之下的。這些國王的壽命都很長,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因為每個國王都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的設想付諸實施,并看到它最終轉化為成果。此時,即便國王換了,新的國王依然可以在先王的業(yè)績上,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避免因中斷而浪費了新興羅馬的活力。
羅馬的王政也許在公元前六世紀末已經完成它的使命了吧。琉克蕾西婭事件不過是在已經完成使命的王政體制的脖子上刺了一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