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2012金星凌日(5)

大抉擇:2012,我們將何去何從 作者:(美)邁克·巴拉


然后,他產(chǎn)生了一個靈感。作為一項對照實驗,他在下一個月里繼續(xù)記錄讀數(shù)。有那么幾天,他從音叉震動探測器那里記錄到了類似的震動峰值。1月1日元旦那天,有17秒的219赫茲的峰值。跟冬至日的讀數(shù)相比這個數(shù)字要小得多,但是跟正常的震動周期相比仍然有60%的增加,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后來在1月10日,音叉的震動速度又有一次40%的攀升,持續(xù)時間超過4分鐘。最后在1月19日,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了一個42秒的峰值,從360赫茲上升到超過7 500赫茲,音叉的震動頻率增加了2 100%!

顯然,就影響的微弱程度和誤差范圍來說,這些實驗結果已經(jīng)超過標準。不僅如此,它們還表明在12月21日冬至日之后到1月期間,影響變得明顯強烈了。這樣一來,對2012年星體排列造成世界末日說法提出批評意見的人們會說,跟銀河系赤道的最佳排列是冬至日,而且是每年發(fā)生,不是在1月,因此這種影響不應該跟銀河系中心的能量爆發(fā)相關。它們還會爭辯說如果影響是真實的,那么為什么會只是在某些日子持續(xù)幾分鐘或幾秒呢?實際上,這兩個問題都很容易解決。

如果回頭再去看看金星凌日圖(見圖13.1),你就會記起來:對音叉影響最大的時間是在金星凌日結束離開太陽上方之后。此外,金星離開太陽上方之后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其影響仍然能夠導致音叉震動甚至頻率增加。這意味著跟銀河系中心排成直線后,會產(chǎn)生規(guī)模更大的(幾個月而不是幾個小時)類似效果,而且這種效果跟能量爆發(fā)的幾何形狀相關。在他的扭力實驗中,德波爾馬發(fā)現(xiàn):扭力影響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就像能源束一樣,而不是像波浪那樣。通過類錐形擺,阿萊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因此霍格蘭的理論總結是:源自銀河系中心的扭力束也和燈塔的光束一樣具有方向性。只有直接位于其發(fā)散路徑時,我們的儀器才會受到影響。脈沖星和類星體這類快速旋轉的坍縮星也以同樣的模式發(fā)射無線電波和X射線,不過是非常緊湊的能量束,也會扭曲和旋轉,就像扭力理論也對它們有決定作用一樣。利用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太陽在那期間與銀河系中心的相對位置情況,霍格蘭就能夠描繪出這種能量爆發(fā)的軸線圖。

這些數(shù)據(jù)還展現(xiàn)出一個時間模式。大約每隔9天,銀河系的核心,或者更可能是中心的黑洞,就會發(fā)出一波扭力能量脈沖,而且隨著太陽和地球與能量束的位置更靠近,能量脈沖會一次比一次強烈。這也就意味著2013年1月—未必就是2012年12月21日—才是我們最該警惕、最該為對地球產(chǎn)生的物理效應擔心的時間。而且鑒于2016年實際上相當于金星凌日的第四次接觸,或許我們更應該關注2016年,此后才是2012年。

同樣,這種情況就其本身來說自有其道理。不過批評者仍然認為,如果1998年太陽與銀河系赤道的排列位置最佳,那么那個時間才應該是物理影響最強烈的時間。他們的觀點可能很有道理。畢竟1998年12月21日就這樣過去了,根本沒有任何異常情況出現(xiàn),對吧?

嗯,還真是未必如此。除了地球漫長緩慢的歲差轉動(需要2.6萬年才能完成)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更細微的擺動稱為“錢德勒擺動”。按照正式的解釋,這種細微的擺動是由于海洋深處壓力的變化以及大氣壓力的變化造成的。錢德勒擺動往往有所變化,1910年時達到峰值,2006年又徹底停頓了幾個月的時間。然而1998年12月,就在太陽和太陽系即將進入跟銀河系赤道最完美的排列位置的時候,地球突然出現(xiàn)在太陽的旋轉軸位置。曾經(jīng)為政府效力的地質學者威廉·赫頓(William Hutton)是這樣描述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