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范皇子——竟陵王蕭子良
竟陵王蕭子良是齊武帝蕭賾的次子,字云英,生于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曾在高帝、武帝兩朝擔任過南徐州刺史、護軍將軍、侍中、尚書令、中書監(jiān)、司徒、太傅等官職。
蕭子良自幼聰明好學,刻苦勤奮、樸實無華、樂于助人。他小的時候,父親蕭賾與母親裴氏不睦,準備把裴氏送到外地去,母子分別在即,年幼的蕭子良偷偷落淚,牽著母親的裙角,難舍難分。
蕭賾見了后說:“為什么不去讀書?”
蕭子良道:“您要把我娘送到哪兒去?現(xiàn)在我哪有心思讀書??!”
蕭賾暗暗稱奇,“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孝心!”為了蕭子良的緣故,蕭賾沒有將妻子送走,蕭子良終得母子團聚,父母的感情也因此得以加深。
蕭子良在學校上學時,一位同學的母親患病,因家中貧困,無錢醫(yī)治,病情日漸加重,他得知后,主動拿出自己平日積蓄的錢為她請來了醫(yī)生,幾服藥服下,她的病就好了。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荊州刺史沈攸之反叛朝廷,兵逼建康。年僅二十一歲的左軍將軍蕭子良受命于危難之際,率軍征討并迅速平定了叛亂,他因功進爵為竟陵王,食邑二千戶,出任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鎮(zhèn)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之職。不久后,又任丹陽尹。
他在任丹陽尹時,郡中有個叫朱百年的人因病去世,其妻既要贍養(yǎng)公婆,又要撫育子女,經濟上又沒有來源,生活極為困苦。這件事不知怎么讓蕭子良知道了,他便送去了大米一百斛,特許免除朱家的賦稅勞役,還吩咐有關官員每年給朱家一次救濟。
丹陽郡是六朝的政治中心,又是江南社會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矛盾集中而復雜的地區(qū),民情騷動,爭斗頻繁,各類案件層出不窮。宋元嘉中期以來,各種案件皆責成郡縣長官處理。蕭子良就任丹陽尹后,細察民情,公允斷案,賞罰分明,使該地區(qū)的吏治為之大變,給丹陽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蕭子良崇佛,而且對文學事業(yè)也極為熱心。他禮才好士,廣交天下文人墨客,南朝著名的“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都與蕭子良有過交往。他們以文會友,吟詠詩歌,切磋詩歌、文章的寫作技巧,在永明體詩歌,特別是四聲學方面,都有蕭子良的一份貢獻。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蕭子良移居南京雞籠山,在那里,他招攬了一批文人學士抄寫五經、諸子百家,并根據(jù)《皇覽》的體例,編撰了一部千余卷的大型叢書《四部要略》。
小貼士
蕭子良自小就有著模范皇子的好習慣。在成長的過程中,習慣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好的習性能夠幫助孩子成就精彩的人生,父母、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