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萊葉的挑戰(zhàn)(2)

德萊葉的電影 作者:(美)大衛(wèi)·波德維爾


如果宗教色彩的解讀強調超越肉體的靈魂,對于德萊葉也有一種更人性本位的闡釋,這源自《諾言》的結尾時一幕:當牧師勸慰麥克爾死去的英格的靈魂仍會依傍著他,麥克爾摟著英格的肉身,說:“……但我同樣愛著她的血肉之軀?!庇纱嗽S多評論認為,在發(fā)掘人性本質方面,德萊葉可謂現實主義者。持人本主義觀點者看來,德萊葉的最后一部電影《蓋特爾德》聚焦的主題是—“職責與天性的沖突”,[1]“男性對‘死’的直覺與女性對‘生’的感知”,[2]“悲劇性的個體蘇醒與自我認知”。[3] 湯姆·米爾恩認為,德萊葉的作品中飽含著對于“戀愛中的女子”的傾慕:“德萊葉的女主角總是被尊崇的,她們總是因挑戰(zhàn)男權世界的規(guī)則而備受磨難,但她們擁有某種天賦的、強大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盵4]

米爾恩用了“超自然”這個詞,這就使得人本主義的解讀和宗教闡釋殊途同歸了。另有學者如巴特雷米·阿曼格肯定了德萊葉作為現實主義者的一面,但他補充道:“德萊葉作品中的現實主義超越了世俗邊界,進而通往那靈魂出沒的地方。”[5] 讓·西蒙羅分析了眾多受難者的角色后,得出他的結論:“在靈魂交戰(zhàn)場上,最終的救贖植根于人類升華的意志與神的共鳴。”[6] 事實上眾多持人道主義觀點的學者對于德萊葉的解讀帶著高度寓言化的色彩,例如菲利浦·帕瑞就認為,德萊葉影片中的室外空間等同于自然,室內空間隱喻了文化。[7]

一定程度上德萊葉也被視作“唯美主義”的代表。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如羅賓·伍德,他認為德萊葉的宗教感帶著讓人窒息的壓迫感,甚至是冷酷的,“他的作品中,沒有自由的表達,一切近于凝滯。德萊葉的上帝如一個嚴苛的父,冷酷地說著:‘汝不可……’他所有的電影,最后都沉于死的寂靜”。[8]伍德進而宣稱,在德萊葉晚年的作品中,“堅硬的意志”拒絕了所有感性的感官的體驗,而人的活力就此枯竭。[9] 影片從形式至內容都遁入了空洞的學院派,那時的德萊葉,既無活力,亦無深度。

--------------------------------------------

[1] Ken Kelman: Dreyer,收錄于P. Adams Sitney編輯的Film Culture Reader ,第142頁。

[2] Borge Trolle: The World of Carl Dreyer , 原文刊載于Sight and Sound 第25期,第126頁。

[3] Parker Tyler: Classics of the Foreign Film ,第43頁。

[4] Tom Milne: The Cinema of Carl Dreyer ,第31頁。

[5] Barthelemy Amengual: Les nuits blanches de l’me,原文刊載于Cahiers du cinema 第207期,第61頁。

[6] Jean Semolue: Dreyer ,第155頁。

[7] Philippe Parrain: Dreyer: Cadres et mouvements ,原文刊載于Etudescinematographiques 第53~56期,第17~19頁,第100~101頁。

[8] Robin Wood: Carl Dreyer ,原文刊載于Film Comment 第10期,第17頁。

[9] 同上,第1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