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應對喪親之痛(5)

死亡課 作者:(美)查爾斯·科爾


關于“哀悼”的一些學說和解釋

科學家們在研究人們對于痛失親人的反應時,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些反應很復雜,每個人的情況也都有所不同,而且受文化的影響很大。直到幾年前,多卡發(fā)現(xiàn)了人們對待“失去”的反應的一個標準模式。多卡是在弗洛伊德一篇文章中追溯到這種模式的。弗洛伊德認為,人們對待“失去”的反應中,悲痛是個必經(jīng)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對抗“失去”的過程中,人們一定要完成一定量的“悲痛情緒工作”。最終以“接受”的方式結束,轉而變?yōu)槠届o的哀悼。

科學家們嘗試著將人類的哀悼經(jīng)歷組織歸納成一個更直接更簡單的理論模式。模式里包含了幾個假設:(1)人類面對“失去”的反應有某些共通的方式。(2)這些方式可以被理解為悲痛情緒必經(jīng)的幾個階段。這些假設曾經(jīng)盛行了很多年。

但是,近年來,整套模式和假設受到了質疑。有人認為,人們的悲痛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并沒有什么統(tǒng)一的模式。悲痛反應受到文化的影響比較嚴重,而且這些反應不僅僅是情緒層面的。實際上也包括認知、情感、行為和精神層面的因素。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了復雜的個人表達方式。同時,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也影響著人們的反應,使認知、情感、行為和精神等層面的因素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共同作用,情況更為復雜。

哀悼:關于“階段”學說的解釋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吧,一項是“階段性”理論,一項是“任務型”理論。

哀悼的幾個階段

鮑爾比和帕克斯認為哀悼有四個階段:(1)震驚得目瞪口呆;(2)思念和尋找;(3)混亂和絕望;(4)重新生活。這四個階段被認為是“重新認知現(xiàn)實”(即發(fā)自內(nèi)心的接受現(xiàn)實)過程的組成部分。

哀悼的四個階段和解釋

四個階段階段性任務

震驚得目瞪口呆得知實情,學會接受現(xiàn)實

思念和尋找學會全力對抗痛苦

混亂和絕望學會適應沒有對方的生活

重新生活在情緒上將逝者重新定位,繼續(xù)生活

震驚得目瞪口呆,通常是人們面對“失去”的第一反應。人們會感到暈眩,好像遭到了重擊,以至于短期內(nèi)不能感知其他事情。還有人說這像是被一個無形的盾牌罩了起來,像一種精神麻痹。很多人都不能正常飲食,頭腦不清,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這是人體對痛苦和災難的本能的自我保護。盡管這種反應瞬間而逝,但是會在日后不時發(fā)生。

思念和尋找代表著人們試圖將失去的人還原回來。當震驚過后,痛苦來襲,人們意識到了失去親人意味著什么,所以,不愿意承認現(xiàn)實。他們會思念對方,渴望對方回到身邊,依舊按照原先的生活來過,為他準備晚餐,等他下班。當發(fā)現(xiàn)了某個長得像他的人,當聞到一陣他的香水味道,或者聽到了曾經(jīng)一起哼唱的歌曲,人們便開始尋找。而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種渴望和尋找都不會成真的。

混亂和絕望是當人們無法讓時光倒流,感到無能為力時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讓過去真的過去,那么現(xiàn)在的我又是誰?我還是妻子嗎?我還是孩子父母嗎?如果是我的孩子走了,那我是不是該從孩子的總數(shù)上減去一個?這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是每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現(xiàn)在開始,誰來做飯?誰來照顧孩子?誰來賺錢養(yǎng)家?誰來安慰我和孩子?我是不是應該把房子賣了,搬到城里和其他家人住在一起呢?這些問題很難回答,喪親的人也根本就無法集中精神來想這么多的困難,只是無所適從。以前一些被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不在意的事情,現(xiàn)在都成了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生活一天,哪怕是一小時,或者一分鐘都是煎熬。他們總是在痛苦的掙扎中前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