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機器人。正如每一位父母不愿意在家庭和社會中充當機器人的角色一樣,孩子們也不希望擁有相同的待遇。總而言之,孩子也有他想要的東西,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讓孩子成為被社會承認的模范生。正因為這種愿望并不容易達成,所以,父母才會無止境地向孩子強調(diào)這一點。
父母對孩子負面的強迫性語言和行為,就是從這些原因中所誘發(fā)的。許多父母親對身為父母的作用和道理有著不正確的認知?!耙驗楹⒆硬幌矚g就不讓他做,最后會遭到孩子的埋怨;想讓孩子不在競爭中落后,那就要逼孩子多學點東西;絕不能讓孩子繼承我所承受的挫折和失??;孩子稍有閃失,我就沒辦法向公公婆婆或者是岳父岳母交代?!边@些信念最容易導致父母用強制性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們可以找一天的時間,把孩子和家人一起相處的情形錄下來,再找個安靜的時間一起回顧。從記錄中可以看到父母是如何干涉、責罵孩子,表現(xiàn)出了哪些負面的行為,也可以從錄像中觀察自己和孩子的言行。
很多父母會從錄像中感受到,自己講出太多負面的話,就算不是這樣,至少也會看到,自己鼓勵孩子的話太少了。父母們都會發(fā)現(xiàn),小時候自己如此討厭父母的干涉和嘮叨,但現(xiàn)在卻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要想改變這些不合理的信條,就需要不斷地努力和忍耐。
就像前面提到的正秀一樣,正是媽媽想要實現(xiàn)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造成了正秀沉默的結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塑造”的模式成長,反而讓父母更加擔心和憤怒,父母的這種情緒傳達給孩子,最后將導致孩子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在對孩子講負面的話語之前,先反問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