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孩子
我和一位很好的美國朋友,在印度遇到過一件事。有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在一家餐廳打工,后來我們知曉小男孩的母親是個乞丐。在那樣貧窮的地方,乞丐的小孩不太可能有讀書的機會,而如果跟著媽媽走,小男孩可能有了這一餐,卻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整日一定是到處尋找食物。在餐廳打工,他可以吃得很飽,還可以得到一點點的錢,但是我的朋友認(rèn)為這是在剝削童工。我同意這說法,不過我也半開玩笑地說:“換成是我,如果有食物可以吃,我會先選擇當(dāng)這樣被剝削的人,基本的溫飽能夠得到解決才是最重要的,這是維持生命的來源。”我又說:“如果你現(xiàn)在就出錢讓他去讀書,而且負(fù)擔(dān)所有的花費,我就認(rèn)同你的講法。否則你在這里說的話,也許你自認(rèn)為很慈悲,但我想,他會認(rèn)為你的講法實在不合邏輯,因為對他來說,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以及那一點點的錢?!?/p>
這就是看用什么角度來衡量了。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身上擁有錢財?shù)娜?,會覺得:這些父母怎么會這樣對待子女?但假設(shè)用我們的角度去批評小男孩或他的母親,甚至抗議餐廳老板剝削童工而不讓小男孩再去餐廳洗碗洗盤子,我們是不是自認(rèn)為在行善呢?事實上,如此一來,小孩又會落入饑餓的痛苦,生活會更糟糕。其實,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一樣。有人認(rèn)為快樂就是工資比以前高一點,放假多一點,可以到處游山玩水;但對三餐不繼的人,當(dāng)他們的下一餐有著落時,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大悲是希望每個眾生都能脫離他正在遭遇的痛苦,而我們只靠表面所見到的事情,很難體會他人身歷其境的苦楚或所期待的快樂究竟為何,必須試著體會,感同身受。
如果我們最親愛的人正在受苦,我們說自己能感同身受,是比較真實的;如果受苦者是與自己關(guān)系不大的人,往往我們只是用虛偽的言詞掩飾自己的冷漠。其實,當(dāng)我們能將每個眾生視如親人般平等地看待時,并不需要特別強迫自己,慈悲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而從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才會強烈而迫切地希望他們趕快從苦難中得到解脫。
一開始,我們可以觀想一些正遭受苦難、缺乏衣食或受病痛折磨的眾生,想象如果是自己最親的人,甚至是自己,正陷于那樣的處境中,該怎么辦?如此角色替換,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痛苦時的不自在,當(dāng)然會希望受苦的親人或自己能趕快從痛苦當(dāng)中得到解脫。“為了他們的解脫,我能夠付出什么?能做什么事情?”要由衷地這樣用心想,不能只是以言語說說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