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yè)界,沒有過硬的武器,就無法在市場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表面上看,華為的槍桿子是他們五花八門的設備;本質(zhì)上,卻是它強大的研發(fā)團隊。毛主席說得好:“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背撕笃谠谛@內(nèi)大量招聘娃娃兵外,早期華為的骨干團隊大都是挖過來的。
華為程控交換機最早的開發(fā)人員來自西安郵電十所(西安大唐的前身)。華為剛開始是與十所合作開發(fā)交換機,后來就用高薪把對方的人員都挖了過來。十所來的人每年回去過年的時候都有一個任務,就是再帶幾個同事到華為來。以后,這幾乎成了華為對外合作的模式:先合作,有成績之后再用高工資挖你墻腳。以至于后來很多企業(yè)都拒絕跟華為合作。
為了挖人,任正非可謂煞費苦心。他得知郵電部要在西安舉辦一個程控交換機學習班,全國從事交換機開發(fā)的單位都將派技術(shù)骨干去參加,于是大喜。他安排華為去的人有兩個目的,白天要學習,晚上到各個宿舍去招人,見了有點本事的人就去游說。后來為華為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毛生江,就是在那次會議上被華為從長春電信設備廠游說過來的。后來的副總裁徐文偉是華為從深圳億利達公司挖過來的。億利達很惱火,竟然通過當?shù)嘏沙鏊研煳膫ソo抓了起來,費了好大周折才轉(zhuǎn)危為安。
華為的另一個人才來源是高校。當時與華為合作較多的是北郵、華中工學院、中國科技大學。通過跟高校合作,既可以拿到一些技術(shù),又可以培養(yǎng)后續(xù)人才,對華為的后續(xù)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剛開始的時候,高校還能給華為帶來一些新的技術(shù),如ISDN是和北郵程時端教授合作,ATM是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周代琪教授合作,但后來華為的技術(shù)開發(fā)遠遠領先于各高校。副總裁何洪濤在負責對外合作時,曾經(jīng)走訪了所有合作的高校,想找一些華為沒有的新技術(shù),居然一無所獲。
這時起,華為和高校的合作就變?yōu)閮H是人才的培養(yǎng)了。
筆桿子:替天行道,師出有名
一邊山寨攢機,一邊努力挖墻腳,順帶培養(yǎng)一批新進的娃娃兵。無論怎樣,華為的研發(fā)總算踉踉蹌蹌起步了。
一個民企,想與國企、外企爭奪人才,除了給錢多之外,更需要有強烈的感召力。我黨歷史上,在大革命失敗后的最黑暗時期,曾有不少青年戰(zhàn)士都在思想上有所動搖,毛澤東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燃了大家的希望。
思想工作,是軍隊的另一項法寶。
為了給員工們打氣,任正非曾在華為內(nèi)刊上發(fā)表了一首豪情四溢的詩詞:
萬里長城十億兵,
國恥豈待兒孫平。
愿提十萬虎狼旅,
躍馬揚刀入東京!
殺人百萬心不懲,
屠敵贏億鬼神驚。
為保華夏長安寧,
屠盡敵國褓中嬰!
按照中國傳統(tǒng),但凡舉兵,必須師出有名。最好的例子要算宋江,明明是落草為寇,打家劫舍,居然想出了“替天行道”的理由來,一下子拉開了與普通草寇的差距,更凝聚了人心。任正非在《祝酒詞》中暢言:“我們從事的事業(yè),是為了祖國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相信我們的事業(yè)一定會勝利,一定能勝利。”這在當時的年代,也是很不容易的。
境界的高度,奠定了華為的基礎。
華為的戰(zhàn)績過硬,而任正非的一篇篇文章,則是給華為注入了“魂”。華為之所以戰(zhàn)無不勝,是因為料敵在先,師出有名?!度A為的冬天》句句切中管理的要害,是提醒企業(yè)居安思危的范文: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