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江北的熊本師團表現(xiàn)得有些讓人失望,但短時間內侵占九江,還是讓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感覺甚好。
當他還在湖口的時候,光聽聽鄱陽湖對岸的槍聲,就知道部隊推進順利,這一切是不是都在預示著他的第二次中國之旅將一帆風順?
有一種要升騰起來的欲望。
中國《易經》上起頭的四個字就是元、亨、利、貞,沒有一個字不吉利,沒有一個字不通達,而這四個字也正好可以拿來概括此時岡村的心境。
在即將離開湖口的那一天,岡村登上了著名的石鐘山頂。
石鐘山,就是蘇東坡曾經考證過的那座名山。當年大文豪乘一葉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于發(fā)現(xiàn)了亂石如鐘磬般鳴響的秘密,而今岡村似乎也找到了在華中戰(zhàn)場上一戰(zhàn)而勝的感覺。
隔著鄱陽湖,可以遠眺廬山,岡村心曠神怡。
給我紙筆,某要寫生。
也許在岡村心里,廬山、武漢,甚至包括整個中國,都只不過是他的囊中之物,只是遲拿早取的問題。
一眾部下見此情景,全都爭著上前拍屁股:戎馬倥傯之時,司令官閣下仍有如此雅興,真乃大將風范。
岡村算是一個“中國通”,但不知道他有沒有讀過《易經》中的另一句話,那就是: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你正直嗎?你方正嗎?你宏大嗎?如果這些都不具備,遲早還是要倒霉。
日本對中國是不義之戰(zhàn),岡村理所當然就是不義之將!既如此,就不要癡心妄想會有一個美妙的結局了。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岡村就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尷尬。
秘密武器
從湖口到九江,都實行了堅壁清野,大多數(shù)中國居民都撤走了,房屋遭到破壞,連岡村自己都住在一座破房子里。
住的差倒也罷了,關鍵是缺乏糧食。本來以為九江城里可以找到吃的東西,進去后才發(fā)現(xiàn)倉庫里全部空空如也。
部隊打仗不能沒有軍糧,前線搜羅不到,就只能從后方征集。當時占領區(qū)還一片亂糟糟,形不成供給能力,所有給養(yǎng)都必須從日本本土千里迢迢運來,這就極大限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出擊距離和本身作戰(zhàn)能力。
更讓岡村感到無語的是,他進入九江后,發(fā)布的第一項命令,不是如何作戰(zhàn)和追擊,而是“消滅霍亂”。
九江發(fā)現(xiàn)了霍亂的苗頭。這種流行病的可怕程度,岡村豈會不知,他如臨大敵。
以往類似命令均由負責后勤的幕僚起草并發(fā)布,但這次岡村親自起草,并在命令編號上冠以“作戰(zhàn)命令”的字樣,以示重視。
剛剛把“消滅霍亂”的命令發(fā)布下去,海軍又來湊熱鬧了。
確切地說,是海軍航空隊,這幫人還不知道九江被陸軍完全占領。不是要配合嗎?他們在后者登陸成功的第二天,也跟著扔下幾顆炸彈,結果臺灣旅團為此死傷了七十多人。
日本海陸軍真稱得上是一對犯沖的冤家。這海軍不現(xiàn)身便罷,一出現(xiàn)簡直沒有哪一次不會壞陸軍的事。想到侵占九江都沒一下子死過這么多人,要照以前的狀況,陸軍非得跟海軍打起來不可。可是狀告到岡村那里,他卻只好選擇自認晦氣 海軍艦隊司令官是他昔日的救命恩人,再怒也不能咋地,結果對方一句“誤炸”就算把事情給了結了。
紕漏像涌出來的水,沒完沒了。
中國守軍撤退時,有兩門山炮未及帶走。臺灣旅團的運輸隊看到了,上前胡亂擺弄,一不小心,拉動了炮身上的繩子,炮彈穿膛而出,徑直向日軍陣地飛了過去。
陸軍還沒反應過來,正在上空巡視的海軍航空隊飛機卻率先俯沖下來,把運輸隊當成中國守軍一通亂炸。
眼瞅著“誤炸事件”欠了你們陸軍人情,這不正好還嗎?
運輸隊免不了被炸死炸傷,岡村知道后哭笑不得,除了自抽嘴巴外,還得“感謝航空戰(zhàn)士的英勇行動”。
開門紅變成了一樁又一樁倒霉事,實在不夠吉利。不過岡村相信,這些都是暫時的,前景仍將一片光明。
按照常規(gu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