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利用這個原則來思考下面這個問題:戴眼鏡的女人都抽煙嗎?你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并確定自己是對的?
思考這類陳述時,把這類陳述轉變成實然陳述(又稱假說)會有幫助,然后再試著證明實然陳述為偽。問題因此變成:你如何證明以下陳述為真或偽?
戴眼鏡的女人絕不抽煙。
或者,抽煙的女人絕不戴眼鏡。
當我還年輕時,我相信戴眼鏡的女人不抽煙,而抽煙的女人絕不戴眼鏡。我是基于一連串觀察得到的事實(我看過的抽煙女人沒有一個戴眼鏡,而戴眼鏡的女人沒有一個抽煙)做出這個概括結論的。該怎么否證我的假說?也就是說,你如何證明我是錯的?
先停下來,花兩分鐘想想這個問題??纯茨闶欠裾婺茏C明我的假說為偽?
好了,你想出什么了嗎?懂了,還是不懂?
了解自己,這一點相當重要?!罢J識你自己”是德爾斐阿波羅神廟墻上寫的格言。蘇格拉底也認為,所有知識的起點,就是認識你自己??催^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的人都知道,同一句格言寫在老婦人的廚房墻上。這句話為什么重要?認識你自己,部分是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與不知道什么。蘇格拉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部分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自己。于是有了蘇格拉底悖論:蘇格拉底說,他比其他人知道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其他人一無所知,卻自以為無所不知。因此,蘇格拉底較有智慧。
另一個例子:當科學家進行實驗,結果如其預期,他感到高興。但當實驗結果不如預期,他更感到高興。
什么?當實驗出了問題,科學家反而高興?為什么?
因為第二次實驗暴露了無知,也開啟了進步及發(fā)現不同新事物的可能。這是科學家的任務:發(fā)現新知識,而不只是確認已發(fā)現之物。所有進步,都仰賴發(fā)現新事物。
所以,如果你想出上述問題的答案,那很棒。如果你沒找到,那更棒,因為這表示你現在知道自己的無知,顯示你會進步,或是至少有進步的可能。它也表示你必須改善你的思考力,如果能更深入地研究與應用,有可能更上層樓。
現在,讓我們回到戴眼鏡的女人與抽煙的問題上。
這個假說明顯錯誤。你的答案是什么?戴眼鏡的女人抽煙嗎?還是不抽?你如何證明這一點。
一種答案如下:只要找到一個戴眼鏡且吸煙的女人,就能證明我的理論為偽。事實上,在某一天,我在公園里看到有個女人正在遛狗,她停下來,點了根煙。由于她戴著眼鏡又抽著煙,我的科學理論于是出現了例外。理論被證明為偽。之后不久,我看到許多人違反了原先我認為不可違反的規(guī)則,表示這些例子并不罕見。
一旦概括被證明為偽,許多類似的例子經常隨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