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校長之初,馬新蘭帶著師生撿半截磚頭蓋教室、壘院墻;到草灘上撿發(fā)菜,賣了添置辦公用品;亞運會在北京開幕前,馬新蘭讓學生們把“叔叔,請你注意安全”的話一針一線繡到小手帕上,當幾十條、幾百條小手帕寄到北京、上海、銀川的交通部門時,成千上萬的司機叔叔、阿姨們就聚集到一起宣誓“向寧夏的小朋友們學習”。女童教育實驗開始后,馬新蘭一周一節(jié)大課,一講就是4個小時,她給自己的學生講“怎樣自強自立”,給學生的母親講“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她開設縫紉、裁剪、刺繡、烹飪、育種等各種實用技術課,她希望孩子們考不上學能盡快在社會上自立……
西部女童教育實驗對于奮進的韋州回民女小實在是推波助瀾:1992年9月7日新學期剛剛開始,寧夏教科所周衛(wèi)、王強們即把寫著“心靈手巧、自立自強”中、阿、英三種文字的校訓牌轟轟烈烈授給了韋州回民女小,自那時起,女小就成為大西北女童教育實驗一顆閃亮奪目的星。你隨時都可以聽見一個偌大的外部世界向女小頻頻走來的腳步聲——
1993年9月17日,女童教育試驗一年后,在銀川參加“全國女童教育試驗匯報交流會”的青海、甘肅、寧夏三?。▍^(qū))縣、鄉(xiāng)和學校的60多名代表來到了女小。出席這次會議的國家教委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曉輝來到了女?。槐本┐髮W中外婦女研究中心的5位教授王慶淑、鄭必俊、齊文穎、臧健、王春梅來到了女??;寧夏教育廳、民委、婦聯的負責人來到了女小……
1994年12月11日,參加國家教委、全國婦聯聯合在銀川召開的“全國女童教育現場會”的全國28省市、200多位代表來到了韋州女小;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康泠來到了女?。粐医涛趟舅鹃L王文湛、自治區(qū)副主席劉仲來到了女小……
1994年7月19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立文、臧健一行6人來到韋州女小進行“口述史”訪談……
中宣部文藝局蘇小衛(wèi)等6人捐贈的4大包工具書和兒童讀物從北京寄到了韋州女小……
北京大學教授鄭必俊、臧健救助失學女童的800元捐款寄到了韋州女小……
中央廣播電臺一行四人來韋州女小采訪錄音……
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系列片《解放》攝制組來韋州女小拍女童教育紀實片……
簽著中央電視臺各欄目主持人姓名的一份掛歷從北京寄到了韋州女小……
加拿大友人幫助建小農場的2萬元人民幣交到了韋州女小……
巴林國法克利亞?亞瑟利比女士捐贈鄉(xiāng)村圖書室的750美元交到了韋州女小……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伊麗莎白一行5人來女小參觀考察……
清真寺和社會各界群眾的捐款來到了韋州女小……
還可以舉一些。
女童教育實驗4年間,從荒原南端小小的回民女子小學走出去的又是什么呢?
1992年4月3日,由寧夏教科所推薦提名,馬新蘭參加了全國中小幼教職工訪日團,赴日本參觀考察中小幼教育;
1993年11月18日,應北大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邀請,馬新蘭隨西部女童教育課題組一行8人來到北大參加第二屆國際婦女問題研討會,韋州女小的手工刺繡品義賣在北大引起轟動;
1995年8月20日,馬新蘭赴北京參加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將西部女童教育成功經驗通過非組織論壇介紹給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馬新蘭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并被亞太地區(qū)新聞單位評為“亞太地區(qū)十大杰出婦女”,1993年教師節(jié),馬新蘭成為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人物……
還可以舉一些。
這頻頻的“走進來”和“走出去”,使荒漠南端的韋州、韋州小小的回民女子小學成為“天下人知”的地方。當年在韋州傳播經堂教育的海東陽也未必到這份上吧?
在如此的“走進來”與“走出去”中,馬新蘭和這世界的大人們便把美好的理想和具體的生存、把廣闊的外部世界和孩子們未來的人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育,在西部荒漠沙原如同一滴滴甘露滲透在回民的小女兒們心上。
伴隨著“走進來”和“走出去”,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發(fā)生了——
故事之一:1995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史靜寰博士帶領學生做“性別意識研究”。她寫信給馬新蘭,讓馬新蘭在她的學生中做一個測試,即用簡單的圖畫表達“我長大了做什么”,同樣的測試在北師大附小同時進行。當兩個完全不同地域的學校的測試結果集中在史教授手里時,她出乎意料地驚詫了:北師大附小女學生圖畫絕大多數表示長大了當歌唱演員、舞蹈演員、播音員、秘書、美容師等,男孩子表達的是商界老板、警察、士兵、運動員、科學家、飛行員等;韋州女子小學的圖畫表達則是開飛機、開火車、電腦操作、科學家、運動員、教師等等,這樣的比例很高。北師大附小學生們的圖畫使史教授發(fā)現,城市的職業(yè)性別選擇已潛移默化為孩子們的性別意識,但馬新蘭的孩子們是怎么回事呢?這讓史教授好一陣費解。馬新蘭到北京參加世婦會時史教授問馬新蘭:“能說說你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嗎?”馬新蘭說:“史老師,你得知道,在我們那里學校是女孩子唯一能產生夢想的地方?!?/p>
作為始終從事著前沿性教育理論研究的史教授,她非常感慨在封閉貧困的西部,學校作用的明顯以及許許多多像馬新蘭這樣的校長和老師們正帶領千千萬萬孩子掙扎著走出傳統(tǒng),而城市沒準兒正悄悄向傳統(tǒng)回歸……
故事之二:1993年9月北大5位女教授到達韋州時,圍觀女教授使韋州萬人空巷?!叭鞴こ獭币泼裰械囊粦粢泼耨R小玲母女擠在人群中間,上完小學一年級的馬小玲從100多里外的貧困山村馬高莊移民到韋州時已經失學。小玲母女擠在了臧健教授身邊,臧健拉著小玲的手問:“小朋友,你上學沒有?”小玲搖搖頭。臧健又問:“你幾歲了?”小女孩不說話,旁邊人代答:“11了?!标敖∮謫枺骸澳銈兗倚置脦讉€?”小玲母親回答:“三男一女,她為二?!标敖∮謫枺骸案绺缟蠈W沒有?”小玲點點頭。臧健繼續(xù)問:“你想上學嗎?”小玲使勁地點點頭。在這點頭與搖頭中,善良的臧健對馬小玲已經充滿了深深的同情與愛憐,她掏出隨身帶的兩支圓珠筆送給馬小玲:“小玲,你要爭取上學,若實在上不了學,你就跟哥哥學習識字、寫字……”說完,臧健就隨“大部隊”到韋州城南參觀清真大寺,又折回參觀康濟寺塔,轉了韋州的好幾個土街土巷。這時的馬小玲始終擠在人群中,尾隨在臧健身后,只是臧健沒有發(fā)現。幾個小時后,臧健他們上車去同心縣城,在馬達已經啟動的瞬間,臧健突然發(fā)現遠遠站著的馬小玲,并且真真切切地聽到了馬小玲的喊聲:“阿姨,再見!”這個一度只會搖頭點頭的小姑娘在離別的瞬間突然發(fā)出的喊聲,讓臧健柔腸寸斷,她和身邊的全國婦聯兒童基金會的丁鵬霎時淚流滿面,“小玲再見!再見……”臧健意識到此生此世她不可能忘掉西鄂爾多斯荒原南端這位小姑娘了,丁鵬說:“小姑娘大約也永遠不會忘記你了。”第二天,在同心縣城的座談會上,臧健眼含熱淚地說到了默默的、無望無助的那個韋州小女孩,說到了那聲令她永遠牽念傷感的喊聲。在座的人無不傷懷感動,臧健發(fā)現馬新蘭哭了。
回到學校,馬新蘭就把這個故事講給全體老師們聽,然后發(fā)動老師和學生在韋州鎮(zhèn)尋找馬小玲。因小玲一家是移民,沒有戶口,許多人也不認識,找不到。幾天后,馬新蘭他們才在河灘的一間租房里找到了馬小玲一家。小玲的母親說,自那天見到臧健阿姨后,小玲一夜一夜在夢中哭醒,有時睡著睡著就突然坐了起來,說我要上學。臧阿姨給的兩支圓珠筆也讓哥哥和弟弟拿走了,小玲哭了半天……馬新蘭聽完就說,明天就讓小玲到女小上學,免去雜費。小玲媽說,小玲得看四弟,我和她爹每天都要去挖甘草(又是挖甘草?。?。我們是外來戶,沒有地,口糧全靠買。一斤甘草賣一元錢,除了買糧還要供兩個男娃娃上學。馬新蘭說,讓小玲帶小弟弟上學,小弟弟可免費上學前班。于是小玲上學了,馬新蘭還免費發(fā)了小玲一套校服。這年11月馬新蘭到北大參加第二屆國際婦女問題研討會時,專門給臧健帶了一張馬小玲穿校服的照片。這就是你說的那個馬小玲,我們已經找到了,她已上學,馬新蘭說。太謝謝你們了,是你們救了孩子。臧健說。她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照片,像撫摸著別離已久的小女兒。馬新蘭散會時,臧健買了文具盒、鉛筆、毛背心托她帶給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