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中的武漢印象(1)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方方,著名作家,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1976年開始發(fā)表詩歌,1982年開始發(fā)表小說,同年分配至湖北電視臺任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1993年曾任《今日名流》雜志社長兼總編輯。已經出版《大篷車上》、《十八歲進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嘆》等小說,散文集60多部,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韓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其作品著重探索生命本真的意義,在簡潔明快、酣暢淋漓的敘述中蘊含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我與武漢的淵源

兩歲時,由于父親工作調動的關系,我們家從南京搬到武漢。父親的工作單位叫“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辦”),也就是現(xiàn)在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父親從南京的下游局調到武漢的中游局目的很清楚,是過來修三峽的。

當時我們住在黃浦路下面一個叫劉家廟的地方。劉家廟當時叫“黑泥湖”,因為這個黑泥湖,我還寫了一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我們在劉家廟的長辦宿舍住了二三十年。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參加工作,直至讀大學,我都是住在那個地方的,沒有離開過。

我讀的小學叫“漢口新村小學”,在“二七”紀念館旁邊,是小學初中一體的,但是讀到初二之后,學校的初中部就搬到了“紅軍二中”。

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個政策叫“多子女留身邊”,我家有四個孩子,三個男孩、一個女孩(我)。當時,兩個哥哥下鄉(xiāng)了,一個哥哥在外地,我自然就成了應當留在身邊的子女。因此,我留在了武漢市,沒有下鄉(xiāng)。

然而,父親已經在1972年去世了,我這時候就有一個責任——養(yǎng)活我母親。所以,高中畢業(yè)后,武漢市運輸合作社招裝卸工,我就去了。當時開的條件,前三個月是每個月38塊錢,三個月之后就是42塊錢一個月,有的還可以漲到48塊錢一個月??墒牵绻也蝗グ徇\站做裝卸工,而是去當學徒,一個月的工資就只有16塊錢或者18塊錢??紤]到家里的經濟情況:父親去世了,兩個哥哥在農村當知青,我大哥大學畢業(yè)之后,工資很微薄,我毅然選擇了去做裝卸工。我想,這個時候我應該擔起家庭的重任。

當時我們街道招了8個像我這樣的待業(yè)青年,最后真正去的只有4個。這4個人,用我們當時的話說,都是成分不好的,找工作難度比較大,很多事情的選擇余地比較小的人。

我在那兒干了四年,已經干到身心疲憊,對于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來說,干那樣的事情確實蠻辛苦的,我們當時除了拉板車之外,還要扛包。

記得有一次,我們去碼頭扛50斤一袋的面粉。當時頭兒給我們一把簽子,規(guī)定出門時要交一支,等這把簽子交完,你就完工了。那一支簽子標注的是100斤啊,意味著一次我們每人要扛兩袋面粉。

老是這樣扛,確實是很累,很多時候都感覺體力嚴重透支,精神也有點兒恍惚了。可是,當時是“文革”期間,要求婦女翻身,巾幗不讓須眉,雖然很累,但是我們還必須得去扛。

后來因為我比較能寫,偶爾也把我抽調了出來做做宣傳。某種意義上,寫作為我解除了高強度的勞動負擔。那時,經常要辦批判專欄,一整版批判專欄,從寫字到畫畫到里面的文章全部是我一個人包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