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6)

文明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如果西方不僅覆蓋伯羅奔尼撒半島北部,而且包括北非和安納托利亞的地中海南部和北部,又是什么情形呢?如果還包括人類首個文明發(fā)源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呢?與北美一樣同被歐洲人所殖民,又在地理上與之同屬一個半球的南美,也是西方的一部分嗎?那俄國呢?生活在歐洲部分的俄國人是西方人,而烏拉爾山之東在某種意義上屬于東方嗎?在整個“冷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及其衛(wèi)星國被稱為“東方集團”??梢钥隙ǎf蘇聯(lián)與美利堅合眾國一樣同屬西方文明的產(chǎn)物,是有其理由的。蘇聯(lián)的核心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主義、反奴隸制和婦女投票權思想,大致上同樣起源于維多利亞時代,是在大英圖書館的圓形閱覽室中誕生并發(fā)展起來的。而且,從其地理范圍上看,蘇聯(lián)也正好與美洲殖民地一樣,同是歐洲擴張和殖民主義的產(chǎn)物。中亞的情形與南美一樣,歐洲人統(tǒng)治著非歐洲人。從這個意義上說,1991年發(fā)生的事件,不過是最后一個歐洲帝國的解體罷了。然而,塞繆爾?亨廷頓就西方文明給出的最新、最有影響力的定義,不僅將俄國排除在外,保留東正教的宗教傳統(tǒng)的所有國家也都被通通排除。亨廷頓言及的西方,僅包括西歐和中歐(不包括信奉東正教的東歐)、北美(不包括墨西哥)、澳大拉西亞。希臘、以色列、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不包括在內(nèi),加勒比群島也被排除,盡管事實上有很多島的生活與佛羅里達一樣西化。

那么,“西方”的含義就遠遠不是一個地理范疇了。它是一套標準、行為和機制,彼此的界限極為模糊。此中的含義是值得深思的。如果亞洲社會效仿日本明治時期的做法,或效仿如今亞洲其他各國似乎都在實踐的做法,熱情地接受西方穿著和從商的規(guī)范,那么亞洲社會事實上也有可能屬于西方俱樂部嗎?曾經(jīng)很時髦的一種觀點堅持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西方核心和外圍之間強加了一種永久存在的勞動分工。但是,如果整個世界最終以西化收場,至少在表面和生活方式方面如此,情形又如何呢?抑或,正如亨廷頓提出的著名觀點那樣,其他的文明或許更有活力,尤其是華夏文明(指大中華)和伊斯蘭文明?他們采用西方運營模式,其西化程度究竟怎樣我接下來探討。

關于西方文明的另一個困惑是,四分五裂似乎是其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征。2000年來臨之初,很多美國評論人因為“逐漸變寬的大西洋”——“冷戰(zhàn)”時期將美國和西歐同盟團結在一起的共同價值觀正日益破裂——而牢騷滿腹。在亨利?基辛格擔任美國國務卿時,當美國政治家希望與歐洲對話時,他該給誰打電話的問題如果比以前更明確了的話,那么,如今誰代表西方文明拿起話筒溝通的問題則更難回答了。然而,美國和“老歐洲“之間目前的裂痕,與過去它們在宗教、意識形態(tài),甚至在文明本身的意義上的鴻溝相比,其程度還較輕,關系還算和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聲稱自己是為更高層次的文化而戰(zhàn),是為了抗擊俗氣的、強調物質主義的英法文明(文化與文明的區(qū)分是由包括托馬斯?曼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內(nèi)的學者所作出的)。但是,德國在戰(zhàn)爭第一階段焚燒魯汶大學圖書館并即刻處死比利時平民的做法,是難以調和這兩種文明的。而英國宣傳者反過來將德國人貶為為文明社會所不容的“野蠻人”,并將這場戰(zhàn)爭稱為獲取自由獎章的“捍衛(wèi)文明的大戰(zhàn)”。如今,我們對“西方”整體文明的探討,比在1918年時探討來得更有意義嗎?

最后,值得我們記住的是,西方文明此前已式微并沒落過一次。歐洲、北美和近東地區(qū)各處所留存的羅馬遺跡,就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點。西方的第一個版本——西方文明1.0——在所謂的“新月沃地”(從尼羅河峽谷一直延伸到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匯處)誕生,在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帝國時達到鼎盛。我們當今文明的關鍵要素——不僅涉及民主政體,還包括體育競技、算術、民法、幾何學、古典建筑風格,以及現(xiàn)代英語中比例極大的單詞——都起源于古老的西方。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體制的完善程度之高,令人稱奇。谷物、制造品和錢幣在從英國北方直到尼羅河上游地區(qū)的經(jīng)濟范圍內(nèi)流通,學術研究欣欣向榮,有頒布的法律,有醫(yī)學,甚至還有如同羅馬圖拉真廣場的購物商場。但是,這個版本的西方文明逐漸衰落,并在公元5世紀時因為蠻族的入侵和內(nèi)部的分裂,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衰亡了。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nèi),龐大的帝國大都市羅馬塌毀沒落了,引水渠道已破敗不堪,五光十色的市場被遺棄。如果沒有拜占庭圖書館的支撐,沒有愛爾蘭的僧侶,沒有羅馬天主教堂的主教和神甫——也不應忘記阿拔斯?哈里發(fā)所起的作用,古典西方學識將會喪失殆盡;如果沒有他們的維護和指引,西方文明將不會在推動文藝復興的意大利重新煥發(fā)生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