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陳樹菊
國際媒體的曝光,引發(fā)臺灣政界、媒體的熱烈關(guān)注。而隨后陳樹菊應(yīng)邀前往紐約領(lǐng)獎、臺灣領(lǐng)導(dǎo)人馬英九接見、臺灣“教育部”頒發(fā)獎項,這些新聞事件使得她的故事與感染力升至最高點。陳樹菊傳奇成為全臺灣的熱議話題。媒體零碎的小人物慈善新聞,也串成一氣。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多做一點好事,成為臺灣社會每個人重新反省自己的重要功課。
自陳樹菊赴美領(lǐng)獎開始,不管是網(wǎng)路捐款,還是小額捐款,在數(shù)量與捐款人數(shù)上,都比平常激增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人寄了幾十元的硬幣。小額捐款的顯著增加,反映臺灣社會從原先“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點”的習(xí)慣,逐漸轉(zhuǎn)換為“少少也要捐”的觀念。
還有許多人,將原本要舉辦的活動或慶典取消,或是換成另一種方式,將省下的錢捐出來,甚至有人把喜事的紅包都捐出來。還有人自己蒸發(fā)糕義賣,捐錢幫助別人。
陳樹菊說,其實她真的沒做什么,把自己用不到的錢捐給需要的人,這些錢自己用不到,她又沒有子女,難道還帶到地底下去嗎?
她對于下一個目標——成立陳樹菊基金會更有信心。她說,要成立一個基金會,幫助那些窮得沒法看病、吃飯、讀書、活下去的人。這一次,她要針對社會而做,范圍更廣。
在捐贈學(xué)校急難救助金和圖書館后,她的身體經(jīng)常出問題頻繁跑醫(yī)院,在那里,她看到很多底層人的痛苦、無助,兒時母親因沒錢看病過世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眼前。
她決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花3年時間籌措1000萬元,甚至不惜賣掉自己的房子成立基金會。由于她的故事的感染力,臺灣社會熱烈回應(yīng),許多人紛紛表示愿意捐款,協(xié)助她成立基金會,她原本好勝的個性也因此動搖了。
陳樹菊說,她終于想通了,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是她的下一個任務(wù)。帶動社會不因善小而不為的風(fēng)氣,讓更多人愿意拿出50、100的小額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讓臺灣成為一個人情味濃厚、樂善好施的社會,這將是她的人生新目標。
而她日常工作生活的核心,還是菜市場的那方小攤。
“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倒下來?;钜惶欤鲆惶?,做到最后一天,這樣我才活得最自在!”
(感謝中央社何孟奎、“立法委員”賴坤成、中央市場管理處張裕章、臺東仁愛國小、富野飯店副理黃慶安對本文采訪的大力幫助)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