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3 佛法并非化城寺的展品(1)

愿力的奇跡 作者:馬明博


如果說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化城寺則是九華街的中心。

傳說金地藏行腳到江南,選擇修行之地時,在黃山與九華山之間,他選擇了后者;開辟道場時,他選擇了九華街所在的這爿四面環(huán)山的盆地。在金地藏的指導(dǎo)下,工匠們筑基搭架,九華山的開山祖寺化城寺,如竹筍一般從地涌出。從此,金地藏告別巖棲澗汲的苦修歲月,常住化城寺,接引有緣人。

今天世人眼中鱗次櫛比的九華街,是在化城寺道場建立之后,因朝山者增多,慢慢聚集起人氣才興起的。

“化城”這一典故,出自佛教重要典籍《妙法蓮華經(jīng)》。

靈山法會上,宣講《妙法蓮花經(jīng)》時,釋迦佛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隊商人去遠方尋求珍寶。遙遠艱險的路途,走到一半時,人們饑餓干渴,疲勞不堪,無力前行。想想前面還有許多未知的艱險,他們不想再繼續(xù)走了。

帶隊的導(dǎo)師對商人們說:“快看,前面不遠處,有一座城市?!比藗冺樦鴮?dǎo)師的手指看,前方果然有一座城市。導(dǎo)師說:“加把勁,我們到前面的城里去休息?!?/p>

一行人走進城市,休息數(shù)日,疲勞消退,但城市生活的繁華富裕,令商人們不想再去尋求珍寶了。導(dǎo)師看透了他們的心思,用手一指,這座繁華城市,頓時無影無蹤。

眾商人驚恐不解。導(dǎo)師說:“剛才這座城市,是我變化出來的,目的是讓大家休息一下?,F(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解除了疲勞,那就繼續(xù)上路吧。寶藏就在前面!”

在導(dǎo)師引導(dǎo)下,商人們繼續(xù)前行,終于抵達藏寶之地,各自采集到眾多的珍寶。

講完故事,釋迦佛對法會上的弟子們說:“化城并非實有,不過是為了讓眾生繼續(xù)前行,導(dǎo)師以自己的能力所作的幻化虛設(shè)。覺者教化眾生尋求解脫,為了不讓眾生半途而廢,他也會像那位導(dǎo)師一樣,以種種方便,引導(dǎo)大家前進?!?/p>

站在化城寺的山門外,我捫心自問,在生命的中途,我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導(dǎo)師,是否進入了暫時可以依靠、休憩的化城?

化城寺前,放生池中,懶洋洋的老龜們,正趴在竹排上曬太陽??纯囱矍白栽诘睦淆?,想想當今的一些放生行為,頗多感慨。據(jù)報載,觀音菩薩圣誕日前,某地市民上百對地批發(fā)鳥兒放生,積德行善。而記者從鳥市了解到,被放生的鳥是野生的。遭不法分子捕獲時,野鳥的傷亡率在30%以上。人們的行善心理,被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無意間成為鳥兒被殺的原動力。

讀此新聞,如鯁在喉!佛教信眾的放生,已形成“怪圈”式的商業(yè)模式:捕捉 囚禁 販賣 放生 捕捉

曾與一禪友探討這一問題。他說我多事,“放生得福,捕捉販賣造罪。世上的人,歷來是修福的修福,造業(yè)的造業(yè)。你考慮這么多有什么用?”

我的觀點是佛法圓融,如果放生成為鳥獸被捕殺這一因果鏈上的一環(huán),放生者所求之福,又從何而得?

佛門放生,本意在于倡導(dǎo)并實踐眾生平等、戒殺、護生的慈悲精神。放生儀軌的設(shè)立,在于以形式激發(fā)參與者慈悲為懷的心性。放生沒有錯,助惡卻非善!當慈悲的放生行為變?yōu)橐磺谋钑r,真正的慈悲精神如何體現(xiàn)?

據(jù)我觀察,許多放生行為,并非清凈慈悲的發(fā)心,多為求得一己之私的功德。放生者,有的是因為事業(yè)不順利了,有的是自己或家人生病了,有的是發(fā)財后想積累功德了,他們把鳥、獸、蟲、魚的生命作為滿足私念的賭注,從而致使無數(shù)生靈成為功德的籌碼。

想來還是一位佛門大德說得究竟:“最好的放生就是吃素?!?/p>

雖為九華祖寺,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豪情高漲的群眾將化城寺弄得面目全非,佛像被毀,大殿變成當?shù)匦W的課堂。晨鐘暮鼓經(jīng)聲梵唄,被天真稚子瑯瑯書聲替代。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這座歷史最為悠久的地藏道場得以重建,被辟為“九華山佛教文化陳列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