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寫過近一百本小說,起了個總名叫《人間喜劇》,他老人家的書我看的真不多,九十多本里邊一共也就看過不到十本,但確實寫得好——每本看完之后,都有再看一遍的沖動。我看書,尤其是看翻譯過來的外國名著,這種情況真是不多。
“人間喜劇”這個名字翻譯太好了,非當代人所能為也。既然這么好,當代人再用一次,大約也算得上向他們(作家和翻譯家)致敬。
這本《人間喜劇》里一篇小說也沒有,都是我這幾年寫的小散文,散見于各個報刊雜志上。中文系出身,我在內心一向覺得寫小文兒才是正事,知識份子嘛,文以載道嘛,其他如說相聲、寫字、畫畫、當主持人等等都是細枝末節(jié)。但我寫小文兒的水平實在有限,而且風格又很為說相聲所影響,以“有趣”為第一要義,其他如辭章、結構、用典等,考慮得就不多,所以我寫小文兒,就圖個樂兒;看我的小文兒,先看個樂兒。
但我這些小文兒除了看著好看之外,也很有價值,例如有人愿意研究一下文學大師在沒成大師以前的文法,可以看;有人愿意研究一下一個說相聲的看過多少閑書,可以看;有人想回憶這幾年社會上發(fā)生了什么奇奇怪怪的事,可以看;有人想看看老北京的新北大的各種生活片斷,可以看;真有人想了解一點兒傳統(tǒng)文化,這書里也真有您一準兒不知道的。
侯寶林先生到老年有個“野心”,要把相聲再抬高一格兒,變?yōu)槲膶W;徐德亮先生在青年就已經(jīng)有了“壯志”,要把文學拉低一格兒,變成相聲。這本連名兒都用的是別人的《人間喜劇》,就是成果之一。
徐德亮
2010年9月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