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西心理”繼續(xù)更新富士康相關內容。
富士康自殺不賠款解讀——這和控制自殺純屬南轅北轍……
在我寫完十連跳之后沒多久,先是昨天聽說富士康出臺了新規(guī)定,以后自殺就不賠償了。然后今天早上看新聞,看到了第12跳。沒別的,先為死者默哀。
依照不想馬后炮的原則,艾西就沒必要說自己曾語言11跳和12跳的出現(xiàn)了。需要澄清的是,11和12跳必然會出現(xiàn),只是艾西也沒料到會這么快。不過,艾西在上一篇文章中的觀點,還是較為正確的。11跳的年齡是19歲,12跳的年紀尚且未知。不過,可以看到,至少19比我們之前算出來的的循環(huán)這個平均年齡還要低。仍然可以證明,自殺者普遍為“當今社會下,生理成熟而心理未成熟”的“準青少年”。
不過今天的話題,并不是圍繞著自殺年齡展開的。
今天艾西打算說一說,富士康的那個關于自殺不賠款的決策。從政治和法律角度上說,這樣的公司決定,是不是違法——艾西說不準,因為艾西不太懂這方面相關法律知識。不過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自殺是不是賠款,與當事人是不是自殺,實在沒有關聯(lián)!
西方人有個短語,叫做nothing to lose,中國人意譯為“一無所有”。其實艾西倒是認為,對于這個短語,也許直譯的話更好,也就是“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們看到的自殺者,正是如此。對于一個自殺者來說,自殺了,就等于自我個體的死亡,死都已經(jīng)死了,我要那賠償作甚?!留給我的家人嗎?養(yǎng)育我的父母?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利他性自殺的情況并不常見。艾西猜測是不是富士康高層的參謀團,看小說和電視看太多了?!以至于他們當真認為,利他性自殺比比皆是?!
好了,說到“利他性自殺”這里就不得不解釋一下自殺的分類。
在艾西的作品《洞察者——螳螂》中,因為剛好是寫自殺的書,所以也講到了。在這里,重復一遍。按照迪爾凱姆的理論,自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利己性自殺、示范性自殺和利他性自殺。
利己性自殺:是一個人缺乏與群體的整合和區(qū)別有關。說白了,假如一個人認為,他自殺了,給別人帶來傷害和威脅,例如男女分手,其中一方自殺,是想讓另一方痛苦,這種就是利己性自殺了。
失范性自殺:這個最常見,是說由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感知上的活著真正意義上的瓦解所導致的。艾西個人認為,富士康連環(huán)自殺案,其中可能有很多人是這類。啥意思呢?說簡單點,我活不下去了,我覺得自己不存在未來,活著沒意思,被人疏遠或隔閡了,那我只好死了。
利他性自殺:是與一種感知的或真正的社會凝聚力有關,例如傳統(tǒng)的日本剖腹自殺,或者現(xiàn)代社會中,中東極端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彈,這都是利他性自殺。
其實,現(xiàn)代還存在第四種自殺,是富吉姆拉提出的安樂死。安樂死就沒什么好解釋的了,誰都懂,并且因為安樂死有很多支持者,也說不上可悲,所以不在討論之列。
回復上篇,我們講過的,富士康的許多受害者,其實都是“心理未成年人”,于是,這就和影視文學作品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利他性自殺”有所不同。在作品里,常有一個絕望的破產的好父親,為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偽造成意外死亡的樣子,其實是自殺,為了獲得保險公司的大額賠款,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和老婆好好活下去。但是,富士康的自殺員工,有幾個是如此情況的?!他們都有先生或太太或孩子嗎?不,我們認為沒有!在第10跳的時候,富士康還出臺了一個解釋。艾西記不清楚了,好像是自殺者欠了債什么的?這說法是真是假,艾西無從考證,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12跳里,總不能都是欠債的人吧?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富士康的連環(huán)自殺,是一種已經(jīng)公開化的,甚至社會習得性的,因絕望而導致的是失范性自殺!
艾西認為,唯獨搞清楚這個結論,才有可能去探討和改革,以使得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頻繁的自殺現(xiàn)象,得以控制。
越來越多,這很好理解,有一就有二,現(xiàn)在有了十二。越來越頻繁,更是值得注意,否則,接二連三的跳樓,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
因此,艾西不妨給富士康的高層們,上一課。反正他們也看不到!
自殺是有特征的,專業(yè)稱為6個維度:境遇、意動、情感、認知、人際關系和連續(xù)性。
境遇特征:(1)自殺常見的刺激,源于不能忍受的心里痛苦;
(2)自殺常見的刺激時心理需求遇到挫折;
意動特征:(1)通常自殺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通常自殺的目的是為了中斷意識;
情感特征:(1)自殺常見的情感是絕望無助;
(2)對自殺的內在態(tài)度通常是矛盾的;
認知特征:通常對自殺的認知態(tài)度是被壓縮過的;
人際關系特征:(1)自殺的人際關系特征是想要與別人交流;
(2)自殺的通常行動是尋找出路;
連續(xù)性特征:通常自殺的連續(xù)性特征是終生需要應對的模式。
這些特征告訴我們,其實個體自殺是可以被感知到的。當然,也不意味著所有的自殺都是類似的。所以我們用“通?!边@個詞匯?,F(xiàn)在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的十二連跳,必然有其共性。并且,還有一件重要的因素。注意看意動特征的第一跳,自殺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前人們連續(xù)跳的行為,實際上,已經(jīng)對后人造成了影響:“勇敢那一跳”,問題就會得以解決!
因此,在富士康想與員工溝通解決問題之前,第N跳,永遠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