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為什么愿作心理游醫(yī)——回答一些媒體提問的文字紀要

洞察者:螳螂 作者:艾西


這是一些媒體采訪的相關文字紀要,如題……

關于“心理學”和“心理游醫(yī)”

1. 你以前也是個心理疾病患者?能談談那時的狀態(tài)嗎?

啊咧,那個時候的狀態(tài),我該怎么形容呢?學術(shù)的觀點上來看吧,應該是雙相障礙。具體表現(xiàn)呢,就是情緒從極低(抑郁)到極高(躁狂),來回飄忽不定。行為過激,喜歡從事高風險活動;睡眠需求減少,大概每天能睡3個小時就夠了;語速加快,且意念飄忽——大概就是這樣啦。

當然,那時候也沒法上學了,所以我休學一年。隨后就求醫(yī)治療唄,前后大半年的時間,跑了許多醫(yī)院。最逗的是,我在北京XX醫(yī)院(咱就不曝光名字了),被診斷為“兒童精神病”!說來很可笑吧,我那年16歲,奔17歲了,一米七幾的個子,居然還被當做兒童。吃過的藥很多,我現(xiàn)在還能記住的,有百憂解、羅拉、舒必利……安定就甭說了……還有不少的中藥方劑,其結(jié)果是,我不但沒好,反而體重飆升到了200斤上下。有那時的照片為證,為了不影響大家的審美,就不放上來了……

之后莫名其妙地自愈,玩命減肥,等到大學畢業(yè),就走上了現(xiàn)在這條道路。

2. 你覺得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哦,心理健康有純專業(yè)的概念,別人都說了好多遍,我就沒必要重復,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吧。電視節(jié)目上今天說:吃山藥好,于是大家就去買山藥來吃;明天說:吃胡蘿卜好,于是大家就去買胡蘿卜來吃。其實,中醫(yī)真正的理念:吃什么都好,關鍵看吃多少,這是一個度的問題。

心理健康,其實也是一個度的問題。合理的程度,就是健康,不合理了,過度了,就未必健康。實際上人的一生,可能會伴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困惑和障礙。承認自己的問題,并向著好的方向去改變,這就是心理健康。

自信而不自負,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自罪,正是自己的狀況,而不夸大——個人認為,這就是心理健康的度量標準了。

3. 如何成為“心理游醫(yī)”的?

成為心理游醫(yī)源于意外的契機,這個案例,在洞察者第一部《螳螂》的結(jié)尾處呈現(xiàn),第二部《黃蜂》里面轉(zhuǎn)折,第三部我還沒寫,不過會在那一本里徹底解決這個案例。當然,為了我寫作的方便,我把時間線給調(diào)換了一下。書里寫的,我是在07年末08年初接觸這一案例的。實際情況,接治那個案例的時候,我不過20出頭。

那是源于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親戚和朋友關系,總之,一位17歲女孩堅決不肯去醫(yī)院就診,其父母無奈之下,輾轉(zhuǎn)找到了我——其原因,只不過是因為我是個學過心理的學生。

該女孩存在嚴重的幻覺,隨著接觸的深入,我才發(fā)現(xiàn),她大腦里存在的幻覺,還不止一個。后來這個案例,被我稱為“幻覺家族”案例。

接治這一案例,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最簡單的原因,是我也沒什么自信,又磨不開面子。當然,個人經(jīng)驗和學術(shù)成長,也是隨著這個案例的深入,得到了提高。由于她舉止異常的程度令人咋舌,也因此有好幾次,嚇得我回到家,夜不能寐。

隨著兩年的治療,她得以康復,現(xiàn)在北京某重點醫(yī)藥大學上學,應該大四了吧。我也自此,走上了心理游醫(yī)之路。

4. 談談自己平時的工作?

既然是心理游醫(yī),那么“游”和“醫(yī)”,當然就是工作重點。“醫(yī)”沒什么可說的,“游”就比較復雜了一點。由于大家基本上對心理這東西存在著較大的疑惑和不確定性,所以,絕大多數(shù)有問題的求助者,未必選擇去醫(yī)院就醫(yī)。我現(xiàn)在還沒有開業(yè),所以要選擇合適的場所接觸求助者。這個地點,經(jīng)常是讓別人來定的,這就是“游”的意思。

不過話說回來,游也罷,醫(yī)也好,無非都是滿足求助者的心理專業(yè)需要。至于我自己,因為還要寫作,所以有一半的時間,就放在這上面了。

5. 有哪些讓你難忘的病患?

上面提到的“幻覺家族”肯定是一個,不必贅述。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我嘗試舉例幾個吧?

北京XX銀行,女職員,午飯不肯與大家同吃,而是等同事都走了之后,自己去垃圾桶里翻找食物。

北京XX中學某女生,常出現(xiàn)“夜驚”現(xiàn)象,反復看到某男女的尸體形象。

北京XX大學男生,為情所困,出現(xiàn)廣泛性焦慮,及一定程度的自殘行為。

北京某離異女性,自殺未遂,被我們救治之后,接受咨詢,但她似乎想方設法地打算害我(記錄在《螳螂》一書)

15年前,北京某中學*案后續(xù),受害者隱忍多年報復(記錄在《黃蜂一書》)

北京某27歲女性,旅美歸國碩士,回國后一個月,被送至北京XXX??凭癫♂t(yī)院。

……

上面所說這些,并不一定是我接治的最聳人聽聞的案例,有些東西,涉及人性陰暗面更深,我反而不愿提及了。

需要提出的是,真正讓我難忘的,可能并非上面這些;而是那些我明明有能力治好,卻因為種種外界原因,受到干擾的案例。那個被家屬連哄帶騙住進醫(yī)院的27歲旅美女碩士就是最好的證明。到底是誰瘋了,有時候,即使我知道,也無力改變……

6. 很多人覺得“心理游醫(yī)”是不正規(guī)的,你怎么看待?

廣大人民群眾,真的覺得“心理游醫(yī)”不正規(guī),不好嗎?恐怕未必吧!眾所周知,在2010年做這個訪談之前,我有到處宣揚我是個“心理游醫(yī)”嗎?好像沒有,7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并未做過宣傳,卻依然有人來找我。那些來找我的求助者,難道是心存懷疑和鄙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嗎?我想不會。我所依靠的,只不過是“保護大家心理健康”這個理想的口耳相傳罷了。

我倒是認為,廣大人民群眾,是并不反感“心理游醫(yī)”的,不然他們出了問題,又去找誰呢?對我有意見的,只怕是某些居心叵測的組織和機構(gòu)。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紅得發(fā)紫的“犀利哥”,要不是他的眼神那么犀利,要不是有位好心的攝影師把他暴了光。會有人管嗎?他在街上浪跡這么久,有誰站出來收治他嗎?很可惜,沒有。

讓我們再看看去年最著名的楊教授。楊教授拿孩子電著玩,楞說能治病,要不要來一出現(xiàn)代版的《飛越瘋?cè)嗽骸罚?/p>

以及,當初很自信地把我診斷為“兒童精神病”的某專家,他真的看不出來我快18歲,已經(jīng)不是兒童了嗎?

什么叫做專業(yè),怎么叫做正軌。有時候我懂,有時候我就不懂了。我所致力的工作,無非要讓廣大民眾,在他困于心理問題,或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時候,能找到一個可以幫助他的人而已。而我自己,也是廣大民眾中的一員,并不特殊。

7. 是否還會堅持“心理游醫(yī)”的道路?有什么規(guī)劃?

“醫(yī)院,是不能開在電視上的!”這是我的一句口號,也是我全部的工作理念,什么意思呢?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電視上熱播的節(jié)目,比如《健康大講堂》啊、《養(yǎng)生堂》啦,都很火,都很熱,每天一大堆人在那看!這東西好不好?要我說這是非常好的。為什么呢?這象征著民眾的健康意識在提高。以前,我們是有病去求醫(yī);現(xiàn)在,我們了解更多健康知識,提前做好準備,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不生病。這種觀念上的進步,也是整體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的進步。

然而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因為我們的心理醫(yī)療水平,尚且不平衡。所以大家心理工作,也缺乏認識。在這種情勢之下,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就不僅僅是要走游醫(yī)路線了。這就是不能只把醫(yī)院,開在電視上的構(gòu)想。我要把那些專家教授,只在媒體上宣講的東西,正式演化成一種服務,提供給有需求的大眾。

近期正在籌備網(wǎng)站,,預計今年開通,也是向大家普及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心理學的觀念,爭取最大限度,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群。

接下來,也就是網(wǎng)站開通的同時,編寫我國首部《心理求助者自助指南》,告訴您當您面對自己或家人親友的心理問題,應該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去做?如果要就醫(yī),我們又需要注意什么樣的問題。以我7年的經(jīng)驗,作為社會工作者的立場以及一個最普通民眾的心態(tài),為大家求醫(yī)治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這兩件事做完,可能今年底,明年初的,就考慮著開業(yè)了吧。仍然是以最廣大民眾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fā)點。這個事務所,并不僅僅接治心理病患,同樣,也要滿足特殊人群的心理需要。特殊人群包括:失婚人士(離異、喪偶)、單親家長、被辭退員工、情感情緒危機、備考高壓學生、酗酒者等等。

關于寫作

1. 你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創(chuàng)作的呢?

03年春天,非典了。正好我大四,比較幸運的是,沒有被隔離在學校,而是成天耗在家里。兩個月過去了,窮極無聊,就想做點什么。想了半天,覺得自己有挺多有意思的構(gòu)想,那就把它寫出來。就這樣。

2. 為什么一個中國人會創(chuàng)作國外背景的懸疑小說?

因為從03年開始,寫的都是些犯罪心理的小說。03-05年的《面具館》,06-07年的《碎便士》《耳語娃娃》,以及08年的《收割》等等。此類小說,更看重一個合理的故事背景,在西方,心理學水平較我國現(xiàn)在更發(fā)達,所以,故事在那邊也很好展開。

至于《洞察者》,由于貼近民生和大眾需求,當然就會讓故事發(fā)生在國內(nèi)。更別說有些是真實案例進行改編。

3. 心理咨詢師和作者,這兩個身份哪個更重要?

我本人沒有把它們區(qū)別對待。心理工作,是我的本職工作。作者,是為了推廣心理健康的工作理念。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

還是那句話,我是人民的一員,非官員、非專家教授、我是一個平民,和我們所有的普通民眾一樣,我旨在為他們服務。不管是心理師還是作者,頂多是形式上的差別!

4. “心理+懸疑”小說第一人,會不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不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以及一個不善于寫作的作者?

這個名頭不是我固步自封的。因此我實在不知道我是第幾人。至于我的專業(yè)與否,這是我的病人說了算;而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作者,這是讀者說了算。我只能說,我就是我,是一個為大家,也為自己,做事的人,而已。

5. 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哪些期望?

沒有啥期望。反正故事也不用編,反倒是我更在乎怎么去改編,以保護我的求助者的隱私。至于寫作,在我看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你也知道《螳螂》是一氣呵成,連續(xù)12天寫完的。第二部《黃蜂》也是。我頂多是希望出版社與我配合,能把更好的東西呈現(xiàn)給大家罷了。

關于《犯罪心理師》

1. 給自己的這本書一個分數(shù),大概是多少分,為什么?

50分啊——因為毀譽參半的東西,就應該是這個分數(shù)吧!假如譽是100,毀是0分,平均分當然就是50了……

這好像不是我給自己打分的標準,不過,作品拿出來,就是給大家看的。大家覺得好,才是真的好,對吧?

2. 美劇《犯罪心理》很火,有人覺得你的書從內(nèi)容到包裝都有跟風之嫌,你如何看待?

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我不知道。不過我今天早上吃了果醬面包——有多少人拿果醬面包作為早餐,我仍然不知道,但是我不覺得吃個早餐,也有跟風之嫌。

在這里,為自己辯駁一句:說我跟風的朋友,大約不曾看過我的第一部作品。那是2003年寫完(網(wǎng)絡版連載名稱為《ID》),05年由新世界出版的《面具館》一書。那本書中,即引入了在英國警界以及在美國FBI備受關注的“犯罪地圖”的理念。即使2005年出版的時候,美劇《犯罪心理》也還沒有播出。當然,他們后來也引入了“犯罪地圖”的觀念,我記得是REID博士一直在引用。那么,能說美劇《犯罪心理》是在跟風我嗎?好像不能吧?

客觀的說,我們都是在引用別人的東西,比如說“犯罪地圖”的概念,是人家英國犯罪學家坎特發(fā)明的,我們拿來用,無非是為了更好闡述自己的觀點。至于《犯罪心理》中的名人名言,大家是冤枉我了。這事情和我一點關系都沒有,大家看看SINA的連載就知道,我原文中沒有引用這些東西……我只能說,作為出版品,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作者一個人說了算的,見諒。

關于《洞察者》

1.《洞察者》系列將推出,這是關注心理咨詢師和心理疾病患者群體的作品。心理是內(nèi)在的東西,會不會擔心寫這種內(nèi)在的東西會顯得沉悶?

為什么會聯(lián)想到沉悶呢——這是我刻意在避免的東西。我編輯有句話說得挺好的“最好看的心理讀本,最有用的懸疑小說”?!白睢边@個字眼,我倒是不敢當。不過,我本人致力于讓大家在閱讀之余,也能了解對自身心理健康有幫助的東西。書,作為娛樂,看過了大概就可以扔在一邊了,頂多是如廁的時候隨手翻一翻。而其中蘊含著的知識,經(jīng)過頭腦的反思,或許是真能起到一些幫助的。

為了保證作品的趣味性,我盡量將知識性的東西弄得趣味化一點,純粹的心理自助內(nèi)容,也都放在附錄或下注了,應該可以保證大家閱讀的*。

2. 市面上的心理學小說很少,尤其是成系列的幾乎是沒有的,你怎么看待自己首開先河的創(chuàng)作?

開先河嗎?這東西我不太注意,如前面所說,我更在意的是,向大家呈現(xiàn)既有趣有實用的東西。記得以前有人找我做槍手,為了利益,我本來答應了;可一聽說是寫科普的東西,我立刻反悔了。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如果說,你想表達出1的信息量,那么你至少需要10的儲備。而科普的作品,應該站在更高更遠更開闊的視野上,才能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我放棄了,是因為我不配。不過回到心理學的范疇上,就好些了。

7年東奔西走的游醫(yī)生涯,讓我看到了許多搞學術(shù)的人不能看到的問題,也使得我可以深入許多家庭,體會他們的悲歡離合。這個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被低估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以小說這種更通俗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家一個既有趣,又悲哀,又貼近大眾生活的世界而已。至于它能不能傳到這一理念,還要拭目以待。

順便說一句,我記得書一出,就有人罵我說“才治療了200個案例,就敢如何如何?”有許多對我的批評,可以增進我的成長,不過這條實在算不上。因為心理案例,不同于生理疾病。平均每個案例,往往要經(jīng)過數(shù)月甚至半年的治療時間。200個案例,我基本上是超負荷運轉(zhuǎn)了……

3. 你覺得《洞察者》系列能吸引讀者購買的因素是什么?

上面說了好多了,趣味性和實用性,是我力求保證的主題。當然,我不否認他人的不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某些人的“窺視”欲望;不過窺探也就窺探了,這沒什么關系。心理咨詢的工作,本來就是高度侵犯他人隱私的工作形式。也沒必要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提請大家注意的是,看過《洞察者》之后,假如您能掩卷深思,那就不枉我的一片苦心了。

順便說一句,封面做得挺可愛的,在此謝謝設計師。我覺得好的封面,本身也是賣點……

關于讀者

1. 對關心自己的讀者說些什么?

呵呵,感謝國家感謝黨吧,然后感謝我的讀者。話說,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很假。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是堅持不到今天的。盡管時而我的作品,也未能盡如人意。不過大家還是這樣的支持我,讓我感動。又,國外那套犯罪心理的故事,如果找到合適的出版社,我會繼續(xù)向大家奉獻的。對于那么長時間沒有后續(xù)的原因,大家知道,我也是要吃飯的,出版社先要哪本,我只能先出哪本,請原諒。

謝謝大家。

2. 對那些向你拍磚的讀者說些什么?

嗯,沒什么,有人捧,自然有人罵?!都t樓夢》那樣的作品,照樣有人罵街,何況我的破玩意了?我只能說,您把我當做一個抄襲者也罷,還是您覺得我的寫作水平不值一提也好。我只說一句:“您可以隨便的批評我,而我,卻依舊關注您的心理健康;因為您和我一樣,撇去那些亂七八糟的名頭,我們都只不過是該生病就生病、該疼痛就疼痛的普通民眾而已;即使您厭惡我的作品,也還是希望您能關注我提出的心理健康理念,因為只有那些,才是您真正需要的東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