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民間發(fā)起的改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志著對“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理論和路線的否定,而以鄧小平為首的務實派已掌控大局。
但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雖然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否定了“兩個凡是”,宣布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否定“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但是還沒有來得及對“文化大革命”進行徹底的清算和總結,若干歷史問題的爭議還存在,尤其是“人民公社”體制還沒有受到任何沖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還沒有一處顯露改革的字眼。石破天驚的改革原來是在基層悄悄地、偷偷地發(fā)生的。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西頭,在嚴立華家低矮殘破的茅屋里擠著18位農民。這些農民在一份生死狀上簽字畫押。這個生死狀其實是一個分田單干的保證書。其主要內容是三條:一是分田到戶;二是不再向國家要錢要糧;三是如果帶頭的干部坐牢,社員保證把他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18歲。在會上,隊長嚴俊昌特別強調:我們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不準向任何人透露。他這樣說,是因為在1978年,農民們仍然認為這樣做是大逆不道的,有可能要坐牢、殺頭。上述的“生死狀”現藏于國家博物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重要起點的見證。
1979年10月,小崗村打谷場上一片金黃,農民喜笑顏開。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達66噸,相當于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這意味著,分田單干使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好幾倍。地還是那塊地,但由于改變了分配預期,勞動成果直接與農戶掛鉤,生產潛能就大大挖掘出來。
“一包就靈”的消息一下子四處流傳。本來從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包產到戶”就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這反映了農民群眾的呼聲。但這個想法和做法卻不斷受到質疑和批判。即使小崗村用實際行動證明“包產到戶”對農業(yè)生產力的明顯促進作用,但在公開場合,還是無人叫好,深怕被戴上復辟、倒退的帽子。
來自基層的爭議傳到中央,下面希望上面表態(tài),定調子。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講話中,公開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鄧小平是這樣說的:
“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向是發(fā)展集體經濟。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還是生產隊。這些地方將來會怎么樣呢?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fā)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fā)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fā)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fā)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p>
鄧小平的講話非常高明,高明在何處呢?就是講清楚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人們不是擔心大包干破壞了集體經濟了嗎?但鄧小平安慰說,大包干只是暫時地退回到低水平的集體化,等生產力發(fā)展了,再發(fā)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此后,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全國農村普遍推開,為農業(yè)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制度前提。農業(yè)連年大豐收,創(chuàng)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yǎng)活世界22%人口的奇跡。隨著政社分設,重新建立鄉(xiāng)政府作為政權的基層單位。到1984年底,實行了28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就在事實上被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