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大爆炸

第六次浪潮:一個資源為王的世界 作者:(澳)詹姆斯·穆迪


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三大知名科學家就“在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中什么是主導因素”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環(huán)保和生物學家巴里·康芒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不過,昆蟲學家保羅·埃利希以及1968年暢銷書《人口大爆炸》的作者、現任美國眾議院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的物理學家約翰·霍爾德倫認為,人口、技術和消費在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中作用差不多。

這次討論最終導致現在所謂的IPAT公式的誕生,它指出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I)是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術影響(T)的產物,即I = PAT。只要這三個參數中有一個增長,就會加大我們對環(huán)境的影響。

世界人口已接近70億,到2040年預計將達到90億。盡管一些國家例如日本、俄羅斯和意大利正在經歷人口的負增長,但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人口仍在增長。最近幾年這個速度雖有所減緩,可是在中東、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人口增長率還是非常高。每增加一個人就要多一張嘴吃飯,就要穿衣取暖,也就多了一個資源消費者和廢品生產者。

在埃利希和霍爾德倫看來,人口增長及其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嚴重不成比例,人口增加1%并不意味著對環(huán)境的影響也增加1%。首先,他們認為污染之間有協(xié)同作用,不同的污染物可以相互影響并增強它們對人類和環(huán)境的獨立影響,當然所有污染物的整體影響要大于各種污染物影響的總和。其次,他們指出污染的存在是有界限的,在一定限度內環(huán)境可以應付污染,但若超出限度的話,這個系統(tǒng)就會崩潰。例如,要是生活在湖邊的500人都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倒入湖中的話,湖水可以不受任何污染而將污水自然分解。但是,如果在湖周圍生活的人數增加到700的話,湖泊恐怕就無法應付了,環(huán)境便會開始受到破壞。再次,收益遞減規(guī)律是指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們需要從耕地上獲得越來越多的產品。最終,我們不得不依賴化肥和化學產品以獲取更多的東西。無論怎么看,人口增長對于環(huán)境來說都是壞事。

但是,這個等式中的富裕程度(A)也是在增加的。所謂富裕就是有足夠多的財富,無論是貨幣形式的還是商品形式的。在經濟學術語中,它是人均消費水平的標志,并通過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因此,盡管中國人口可能是以每年0.6%的速度增長,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增長卻超過了10%。類似的,印度每年人口增長率是1.5%,但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7.7%,而且隨著財富的增加也帶動了消費的增加。

這意味著,現在中國人和印度人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實力和其他人攀比財富,而他們并沒有耗費任何時間在這件事情上。豪華轎車、平板電視和手機等曾經在西方非常普遍的生活必備品,現在大多數民眾都可以擁有了。隨著這些產品變得越來越便宜以及這些國家人均財富的增加,擁有這些東西變得越來越容易。現在消費群體在迅速擴大,而且他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購物上,結果造成了更多資源的消耗和垃圾的產生。

最后,我們來看看等式中的技術影響(T)這個變量,這是用來衡量在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上技術所發(fā)揮的作用。這一特殊變量與其他兩個相比不是那么一成不變,因為它是資源消耗強度的衡量標準,即技術越高級越有效,資源消耗就越少。只有技術影響較小,一個節(jié)約型社會才能夠通過消耗更少的資源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并從等量的產出中產生更少的垃圾。不幸的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現代社會,技術尚未能跟上人口和富裕程度增長的步伐。

通過IPAT公式來看,我們的星球正在走向毀滅。我們也第一次真實地感受到了這種傳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