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與幸福的關聯(lián)是有一定限度的,這源于人類最獨特的本能之一-適應能力。人們能夠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恢復過來。英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人們因傷病致殘后會覺得幸福感大幅下降,但是很多人能在此后的一兩年里有相當大程度的恢復。德國關于婚姻和幸福的研究發(fā)現,德國的寡婦遭受喪夫打擊之后可以在兩年里恢復正常。
幸福也同樣不會長久不變。德國女人從戀愛到結婚的兩年里幸福感持續(xù)上升,但是從婚禮那年到達峰值后開始下降,之后兩年里又回到戀愛前的水平。那些快速致富的人也是如此,研究發(fā)現中樂透大獎的狂喜消退得相當快,即使是數百萬的大獎。中獎人自己認為,中獎6個月以后,幸福感回到中獎以前的狀態(tài)。
20世紀70年代,南加州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發(fā)現了經濟學史上有關幸福研究的可能最有趣的現象。通過對25年關于幸福調查數據的仔細分析,他得出結論,雖然經濟方面有了巨大增長,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指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并沒有顯著提高。
這種傾向可以用適應性來解釋。不過伊斯特林卻提出,這種模式是由一種完全不同的變化造成的,幸福可能不單單取決于人們的實際幸福度,還取決于與周圍人群相比較的結果,我們感到幸福是因為比鄰居過得好。
其他經濟學家此后也發(fā)現了有關幸福相對性的類似例證??吹洁従痈绣X,自己的幸福度就會降低。簡單地說,自己丟失1000美元,與看到鄰居得到1000美元引起的不快程度相同。收入差距越大的地方,自殺率就越高。伊斯特林提出,金錢給那些很窮的人帶來的幸福感要比富人的長久一些,收入提高會使窮人的生活條件改善很多。不過一旦越過欲望的某一道門檻,再努力爭取就沒有意義了。富人可能比窮人幸福,但是富上加富未必使他們更幸福,起碼不會長久,這是因為收入上一個臺階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很快就會適應并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