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后25年內(nèi),數(shù)百萬新投資者進入了股市,他們受到巴菲特成功事跡的鼓勵,受到魯凱澤言論的蠱惑,受到不勞而獲投機心理的慫恿。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帶著傘。
當股市崩盤時,這些人被淋濕了,但是他們并沒有驚慌失措。他們?nèi)匀幌嘈?至少在2003年年初他們還相信-美國消費資本主義和美國領(lǐng)袖、專家們許下的承諾。他們相信股市還將上漲的原因是股市已經(jīng)連續(xù)4年沒下跌了!
股市連續(xù)4年沒下跌的原因在于,通常情況下,在36個月的下跌之后,股價會下觸低谷。但是在2003年年初,股價還處于高峰,而不是低谷。根據(jù)核心贏利,標準普爾股票的市盈率為40倍。根據(jù)《巴倫周刊》基于2002年的贏利情況作出的計算,標準普爾股票的市盈率為28倍。不管哪個數(shù)字更準確,它們反映出來的情況是一樣的:股價很高。
收益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解釋得出不同的數(shù)字,股息收益率卻不能:2002年年底股息收益率只有1。82%。這個數(shù)字很重要,因為第一,股息無法造假;第二,股市謊言的根基在于收益而非股息。在100年的時間內(nèi),人們普遍認為股市的年收益率為7%,比債券、房地產(chǎn)、大師級藝術(shù)作品或其他任何東西的收益率都要高得多。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7%中,有5%的收益來自復合收益,而不是股市的增值。將復合收益的部分拿走,那么股市的收益就比其他很多資產(chǎn),比如債券的收益率要低了。
股息來源于收入。我們之前已經(jīng)提過,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收入在整個消費資本主義階段都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隨著收入的下降,企業(yè)越來越難以維持股息水平。在繁榮期,股息在收入中的比例實際上是在增長的,從1981年的35%,到2001年已經(jīng)增至50%了。但是在1997年,利潤出現(xiàn)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俯沖。投資者如何還能期望股息增長呢?沒有股息率的增長,投資者怎么還能期望追上過去100年間的回報率呢?更別說追上20世紀最后25年的回報率了。在股息率只有1。82%的情況下,一名退休人員的200萬美元股票投資只能獲得36 000美元的收益。然而,截至2002年年底,嬰兒潮一代平均只有5萬美元可用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