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股票持有者和房地產擁有者享受著“財富效應”帶來的好處。他們沒有其他收入,但每次計算凈資產,他們就會高興地看到數字又變大了。減稅同樣也刺激了消費。
日本消費經濟的最大推動力來自債務。日本人一向是世界一流的儲蓄者,但當時的經濟學家很少注意到,日本人已經由一流的儲蓄者變成了頂級的借款人,債務攀升到收入的130%。人們在投資泡沫時期心情總是特別愉快,日本人心情愉悅地繼續(xù)著這場信貸消費狂歡。流通中的信用卡數量增長了3倍。不久之后,原本很節(jié)儉的日本人的債務水平已經相當于美國人了。銀行貸款總額也增加了,在1985~1990年間,增加了7 240億美元。消費者信用公司,也就是“非銀行業(yè)銀行”的貸款,同期也增長了700%左右。
每一筆債務都對應著一個債權人,會計人員會這樣告訴你?!懊恳粋€繁榮期,總對應著一個蕭條期”。我們可以這樣補充說明。有紙醉金迷的時光,就有對應的清算日。在泡沫時期,日本儲蓄者給這場消費狂歡提供了資金。日本95%的國家債務來自國內。在這一時期,日本仍然保留著世界最大債權國的身份,其國外資產凈額大約占到GDP的10%。
這種新貨幣和信用制度必定會產生后果。從宏觀上看,這樣一大筆資金是不可能憑空出現的。一般來說,企業(yè)支付工人工資,然后工人花錢購買自己生產的產品或服務?;氐狡髽I(yè)手中的錢就是工人的工資減去存款,而工資成本則由銷售收入抵消。當工人把他們的存款和信貸都用于消費時,錢就像天上掉餡餅一樣進入企業(yè)的保險箱。由于企業(yè)并沒有多支付工資,卻收回了更多的錢,從宏觀角度來講,整個社會的生產利潤就降到了最低水平。但是,對于企業(yè)而言,它們看到的是一夜之間劇增的銷售額和更高的利潤,于是它們想當然地認為需求在增加,它們應當擴大生產。所以,企業(yè)建設了更多工廠,提供更多產品,并雇用更多工人。但是這種由信貸催生的新的需求無法持久。人們或許可以借款,但是借的錢終究是要還的-無論多久,無論以何種方式,這些借款都是要還的。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借了100萬美元。用這100萬美元,他可以買很多東西??雌饋?,他的生活水平在一夕之間就提高了很多。他的額外消費支出也許能讓貿易商和制造商覺得應該生產并出售更多的產品。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一良機,貿易商和制造商可能也會借款。但是遲早有一天,這個人借不到又一個100萬美元了,他需要還清之前借的那100萬美元。自然而然地,災難發(fā)生了,整個鏈條開始崩潰。這個人不僅無法應付他想要的高消費方式,還要將開支降低到最初的水平之下,才能還清借款。而同樣用借款來滿足新需求的貿易商和制造商,發(fā)現他們的銷售額不僅沒能達到預期水平,反而比擴大生產之前更低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但是這一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