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張衡就發(fā)明了地動儀,開始對地震的預測和研究工作。
人們開始認識到地震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并先后出現了各種假說,如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等。上世紀60年代末,又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這個新學說認為,全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發(fā)生的基本原因。板塊構造說為地震成因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但地震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人們并不清楚。冰期之謎
冰期就是地球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寒冷時期,最近的一次約在七十萬年前,至今已發(fā)生過七次小冰期。冰期就是地球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寒冷時期。那時,不僅地球的南極、北極和高山頂上分布著冰川,連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qū)和海拔較低的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地球上曾經發(fā)生過震旦紀冰期、石炭—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三次大冰期。許多次小冰期組成一次大冰期,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七十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fā)生過七次小冰期。
關于地球上出現冰期的原因,觀點很多,但都不全面。
德國地質學家希辛格爾早在19世紀30年代就推測,第四紀冰期的出現跟第三紀的造山運動有關,是造山運動所造成的海陸分布不同導致了冰期的發(fā)生。造山運動使地球上出現了一些高山,這為形成山岳冰川提供了條件。不斷升高的山和日益增厚的冰雪,促使山區(qū)周圍的氣溫下降,并逐步影響到全球。當全球平均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冰期。但這種理論不能解釋造山運動劇烈的時期與冰期的不完全一致性。
19世紀末,瑞典地球物理學家阿列尼烏斯猜測,產生冰期的原因可能是植物。他認為,植物的大量繁殖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降低,而這會使地球的年平均氣溫降低。當二氧化碳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中、高緯度地區(qū)廣泛形成冰川,從而產生冰期??蛇@種說法也有漏洞:歷史上植物十分茂盛的時期與冰期并不一致,而且震旦紀大冰川時期,地球上的植物并不繁盛。
有人認為,是地球上火山猛烈噴發(fā)帶來的大量火山灰造成的。這些火山灰如同一把巨大無比的塵埃大傘,罩住了地球,擋住了陽光,從而使地球溫度迅速下降,最終產生冰期。反對者則認為,造山運動后,并不是每次火山極盛時期都會出現冰期。
地球上的冰期20世紀20年代初,塞爾維亞天體物理學家米蘭柯維奇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上出現周期性冷暖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表面受到太陽光照射不均勻的緣故,與地球公轉時距太陽遠近差別有關。但此觀點卻不能解釋冰期產生的原因。冰期出現之謎還有待于探索研究。自然奇域
大自然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而存在的,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衣食的源泉,人類可以認識自然、改造自己,但卻不能違背它固有的秩序和規(guī)律,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而付出代價,而且有時這種報復讓人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與大自然和合諧共處,才能謀取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