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母親的都知道,孩子從出生以后三四周,就開始通過看著母親的眼睛、露出笑聲和變換身體姿勢等方式來尋求和“引誘”母親的回應。如果母親立刻作出了回應:看著嬰兒、對他微笑、對他輕聲低語,那么他們之間便形成了一連串的交互活動,實際上,嬰兒此刻在吸引母親的注意,也是把母親作為一面鏡子,確實自我的存在,當然,這都是無意識的。如果嬰兒的種種挑逗行為得不到母親的積極回應,嬰兒就會表現(xiàn)出很“受挫”的樣子,甚至會變得無精打采,就像一個得不到情人回應的姑娘此刻的沮喪心情。如果母親看著嬰兒總是帶著一副毫無感情、毫無回應的面孔, 孩子在這面鏡子里讀到也是一副毫無感情、毫無回應的信息,漸漸的,這面鏡子里照出的就是一個無感情、不快樂的自己。
互相對視,關(guān)注彼此。這也讓嬰兒第一次體驗到“成功”吸引母親的喜悅。在這種互動中,嬰兒的表情變得日益豐富, 實際上,成人男女之間對于接吻、微笑、身體關(guān)愛等方面的需求源于母嬰相互間的注視、觸摸、擁抱和語言的“交談”。
西方一些精神分析領(lǐng)域的專家普遍認為,母親與嬰兒的互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對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樞紐性作用。換句話說,孩子最基礎的情感啟蒙來自母親。母親在親子關(guān)系中,就如同一面鏡子存在著。孩子在這面鏡子中徐徐形成對自己的熟悉,并根據(jù)母親的回應而徐徐形成自己的各種認同和適應,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這面鏡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漸養(yǎng)成過程中,居于樞紐的位置。
(五)母愛好似一杯水,讓我們的身心不再饑渴
第三:母愛好似一杯水,讓我們的身心不再饑渴。很多人不知道,在正常的兩性關(guān)系中,我們對擁抱、親吻、撫摸等身體接觸的需求最早源自母親。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除了需要母親不斷的奶水、還需要母親不停的愛撫。沒有被撫摸過的嬰兒是長不大的。
我看過一個材料,里面提到嬰兒跟母親的這種身體接觸,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平衡發(fā)展。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心臟誘發(fā),促進心率協(xié)調(diào),既能抗衡壓力,又能維持內(nèi)分泌的正常。如果一個嬰兒出生以后很少得到媽媽的愛撫,那便會很糟糕,因為他的自律系統(tǒng)會變得很敏感,很脆弱,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點事情,也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錯覺:媽媽可能不要我了。知道小孩子最害怕什么嗎?就是被遺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擔心被母親遺棄,這種潛意識會影響他的一生,即便長大以后,進入戀愛和婚姻狀態(tài)也經(jīng)常覺得自己會被遺棄,害怕被愛人遺棄。
有研究指出沒有被父母經(jīng)常愛撫的嬰兒,他們長大后的副交感神經(jīng)特別脆弱,不懂得平衡內(nèi)分泌和情緒,所以這些人特別容易患上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等,因為他們過分激活交感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的功能跟副交感神經(jīng)的剛好相反,能讓心跳加促、呼吸轉(zhuǎn)急,壓力荷爾蒙上升等,令我們處于緊張和自我保護的狀態(tài)。副交感神經(jīng)則減低心跳速度,加速腸道蠕動,減低便秘的機會,也會促進消化系統(tǒng)功能,有助身體平衡。所以父母應多愛撫孩子,給他們關(guān)愛,尤其是善用直接的眼神交流,讓孩子感覺安全和被愛,這樣能令孩子的副交感神經(jīng)發(fā)育良好,平穩(wěn)情緒。
其實不光是人類,哺乳動物也很看重這點,我家的母貓當初一窩生下了四個小貓,我就經(jīng)??吹侥肛垇砘氐脑谔蛩膬号畟?,開始我還以為只是替他們清潔,后來才漸漸懂得貓媽媽這么做,更重要是表達親密關(guān)系,讓幼貓安心成長,不致活在荒野的恐慌中。
小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的愛撫,長大了我們需要情人的愛撫,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我們通過這種愛撫重新激活愛,所以,心理學家有種說法,我們進入戀愛狀態(tài),就意味著我們又重新變成一次嬰兒,在越相愛的情侶面前,我們就會變得越小,某種程度上,我們找的另一半就是我們父母的再造。
相反,從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撫,就會患上“身體饑渴癥”,長大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要么就把自己冰凍起來,拒絕跟一切異性的深入接觸,甚至進入婚姻狀態(tài)也會患上性冷淡。要么就極度渴求異性的撫愛,容易陷入一夜情或者性生活過度的窘境?,F(xiàn)實生活中,一些好色的男人、開放的女人,細究起來,都是嬰幼期缺乏母乳喂養(yǎng)。從小很少跟父母有親密接觸有關(guān)。無法在父母那里取暖,只好到其他異性那兒去找窩,身體則成了他們的敲門磚。
因此很多嬰幼專家提出,為了你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請母親們盡量用母乳喂養(yǎng),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