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想舉大家非常熟悉的瑪麗蓮-夢露為例,看看一個人的童年是如何影響她一生的幸福。
金發(fā)、碧眼、紅唇,淺淺的微笑,以及被風(fēng)吹起的白色裙子,已經(jīng)成了瑪麗蓮-夢露的永恒印記。在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瑪麗蓮-夢露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宛若夏日里怒放的一朵白色牽?;ǎ偸亲屓诵臅缟疋?。盡管夢露離開人世已經(jīng)快五十年了,盡管好萊塢出產(chǎn)的美女燦若星河,唯獨夢露卻青史長存,獨享“性感女神”的美譽,讓一代又一代的影迷在“萬紫千紅中,始終只愛她這一朵”。應(yīng)該說,是她改寫了美的定義,是她顛覆了傳統(tǒng)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是她給人類增添了一個令人無比遐想的詞匯——性感。無論你擁有何等的膚色,無論你屬于什么樣的種族,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哪怕僅僅是面對她一張艷照,都會或多或少被她迷住――
這就是夢露獨一無二的魅力。在她現(xiàn)存的幾乎所有的玉照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被定格在一瞬間的夢露是如此得陽光明媚,臉上始終洋溢著那種稚氣的夢想,嘴角總是綻放著少女般純凈的微笑,對夢露生平不甚了解的讀者也許會認(rèn)為,這個女人從小一定衣食無憂、生活安逸,是上帝的寵兒,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錯了!夢露還沒出生父親就不辭而別,母親很快就患上了精神病。換言之,夢露的童年非常不幸!
6月1日出生的瑪麗蓮-夢露雖然總是在銀幕上露出嬰兒般純真的笑臉,生活中卻從未享受過一天兒童節(jié)的歡樂。她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兩歲時一場疾病差點死掉,三四歲時,母親由于始終無法接受父親離去的事實,精神狀況越來越不穩(wěn)定,生活上又捉襟見肘,不得不把她送給別人撫養(yǎng)。那時候的小夢露就像個“行李兒童”,被人像皮箱一樣從一個家庭“拎”到另一個家庭,先后在10個不同的家庭里長大。別的孩子流連于童年的歡樂,她已嘗到顛連困苦的滋味。后來,一對收養(yǎng)她的英國夫婦把她送進了孤兒院。在那里,她飽受了生活的辛酸。以至于在她成名以后,她去一家孤兒院訪問,居然觸景生情,忍不住失聲慟哭了起來,之后她向這家孤兒院捐款時還動情地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在孤兒院里住過,知道肚子餓是什么滋味。”
夢露在16歲進入第一段婚姻之前,幾乎都是在寄人籬下間度過的。從沒見過親生父親的夢露,常常幻想父親的長相,甚至想象自己是有父親疼愛的小女孩。夢露在自傳里曾經(jīng)提起這樣一件事:“那時候我還很小,有一天媽媽抱起我,指著一張相片說,戴著帽子留著小胡須的男人,就是我的親生父親?!?/p>
根據(jù)夢露的說法,她的生父長得非常像在《亂世佳人》中扮演白瑞德的好萊塢電影皇帝克拉克-蓋博,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何夢露后來在和克拉克-蓋博合演電影《亂點鴛鴦譜》時,傳出迷戀后者的緋聞。 很顯然,在潛意識中,她把他當(dāng)成了自己從未謀面的父親。夢露16歲就把自己嫁掉,后來她總是愛上比她年長很多的男人,都是這種童年缺少父愛給她造成的巨大心理缺憾。
應(yīng)該說,童年的不幸是夢露終生缺少安全感的根源。很多童年不幸的孩子長大以后都無法過上正常而穩(wěn)定的感情生活,哪怕他工作再努力,事業(yè)再輝煌,也無法填補他情感世界的空虛和無奈,盡管銀幕上的夢露聲名顯赫光芒萬丈,舉手投足傾國傾城,讓無數(shù)男人為之瘋狂、迷醉;銀幕下的夢露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戀專家”、“感情犧牲品”。她生平的3次婚姻均以失敗告終,包括與當(dāng)時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之間“才子佳人”式的絕配,等待她的也是“以淚洗面”的悲劇收尾。除此之外,她還跟20多個各式各樣的男人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感情糾葛。其實,這個全世界最性感的女人并非水性楊花,她也想擁有一份持久的愛,但她卻不懂得什么是愛,也不會去愛。因此她總是陷入一段又一段感情的漩渦當(dāng)中,希望也總是伴隨著失望,據(jù)說在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訪中,她坦承自己一直希望有個男人愛她,她也全心全意愛著對方,可惜,這個男人她一生都沒遇到。在她以特殊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的那一天,沒有相伴左右的親人,沒有愛她的男人,沒有巨額的遺產(chǎn),終其一生,除了美麗的身體,這個女人一無所有――這個銀幕上總演喜劇來取悅觀眾的“性感女神”最終卻以悲劇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
對于夢露的悲劇,過去我們更多是從好萊塢商業(yè)體制對一個明星的戕害這個角度來解讀,其實,她的悲劇在心理學(xué)上也非常典型:不幸的童年像個巨大的影子,一直籠罩著她的一生,無論她曾經(jīng)多么的輝煌燦爛,那個童年被父母遺棄的小女孩總是躲在內(nèi)心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哭泣,讓她好似被詛咒了一般,始終無法走出童年的創(chuàng)傷。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送出去,像行李兒童一樣被多個家庭收養(yǎng)的孩子,長大以后也很難擁有一段長久的感情,在潛意識中,她會認(rèn)為自己很快會被對方拋棄,就跟小時候總是被不同的領(lǐng)養(yǎng)人拋棄一樣,這也是夢露感情和婚姻總是頻頻觸礁的心理因素。某種程度上,夢露也是一個“愛無能”。
從夢露的悲劇人生出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如果一個人(無論男女),總是在愛情和婚姻中屢遭挫折,那么他(她)應(yīng)該從他(她)的童年潛意識中去尋找原因。其實,一個給人感覺不夠自信的人,甚至非常自卑的人,他的童年潛意識一定殘存了不少負(fù)面的記憶,讓他總是被這些記憶羈絆,就像一匹負(fù)重過多的馬總也跑不快是一個道理。反之,童年幸福的人,童年潛意識一定也會給他提供足夠自信的營養(yǎng)。
過去兩性關(guān)系和親子關(guān)系一直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領(lǐng)域。前者歸入婚戀情感,后者則屬于家庭教育。但隨著近年我對情感問題的研究深入,我發(fā)現(xiàn)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為深層次的兩性情感問題都可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尤其是他(她)跟父母的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處理不好的人,長大以后一定無法很好的面對兩性關(guān)系,同樣,兩性情感出了問題的夫妻,即使有了孩子,也一定無法很好的進入親子關(guān)系。
所以正在這本書中,我大量運用了親子關(guān)系中的一些原理和技巧,但我畢竟不是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有些提法可能欠妥,但我希望今后這方面的研究能夠深入下去。因為,我們無論活到多大,結(jié)婚多少年,甚至有了下一代,童年卻一直還躲在暗處,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