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歷史上的和親的不同之處是,歐洲的王室聯(lián)姻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一種常態(tài)的文化。歐洲的王子公主選擇配偶,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目光投向外國王室家族。直至二戰(zhàn)前,歐洲王室中除法國和塞爾維亞外,幾乎每個王室成員都有外國血統(tǒng)。這是因為,按照歐洲人的觀念,王室婚配必須遵守血統(tǒng)鐵律。歐洲王室崇信“藍色血液”的高貴性,認為王族血管中混入了平民的血液,君主統(tǒng)治的根基就會動搖。這是“君權神授”理念的邏輯延伸。王室家族一國獨尊,王子或公主都無法在國內找到門當戶對的配偶,只能在外國王室中尋覓。中國人不講究血緣匹配,只要是龍種,撒在哪塊土地上長出來的都龍子龍孫,被皇帝寵幸的宮女生出來的孩子一樣能夠繼承皇位。明萬歷皇帝朱翊鈞以及萬歷皇帝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都是宮女所生。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的生母也極有可能出生卑微。
王室聯(lián)姻使得王家婚姻變成政治結盟的機緣和標簽。王孫公子和金枝玉葉們就與誰同床共枕的選擇空間相當有限。他(她)們的婚姻成了外交謀略的載體,因此他(她)們幾乎沒有機會體驗求偶過程的曲折浪漫和婚戀中的綣綣柔情。即便這艘政治婚姻的大船在感情礁石上撞出了大窟窿,為了國家,他(她)們也必須忍辱負重,讓這艘漏船東倒西歪地繼續(xù)駛下去。只有當國家的政治訴求發(fā)生變化時,當事人才能拋棄這艘破船另謀他圖。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娶了其兄的寡妻阿拉貢的凱瑟琳,因為凱瑟琳是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女王的女兒。英國必須與西班牙結盟,共同分享海上霸權地位。將這個婚姻繼續(xù)下去是維持這個聯(lián)盟的需要。后來他休掉凱瑟琳,不僅是因為他看上了更年輕貌美的宮廷侍女安妮·博琳,也是因為亨利八世為了與法國重修舊好,決定舍棄與西班牙的聯(lián)盟。
王室聯(lián)姻的另一功效,是借用外國親戚的勢力實現宮廷某個政治集團的目的。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便是一例。新教占主導地位的國會與強行推崇羅馬天主教的國王詹姆斯二世發(fā)生尖銳沖突。詹姆斯二世停止了議會活動,借此封殺反對派。支持議會的托利黨人和輝格黨人本來寄希望詹姆斯二世死后由他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平接班,卻未曾料到詹氏老蚌生珠,55歲時得一子?,旣惞骼^承王位的希望頓成泡影。于是,反對派們秘密派人前往荷蘭,請求公主的夫君荷蘭聯(lián)省共和國的執(zhí)政官威廉三世出兵英國,驅逐詹姆斯二世。荷蘭與西班牙一直在爭奪海上霸權??紤]到幫助英國新教奪得政權有利于建立荷英聯(lián)盟反擊西班牙,威廉三世決定出兵英國,對新教貴族伸出援手。威廉率領500艘戰(zhàn)船和15000人在英國托爾登陸,兵不血刃地開進倫敦。詹姆斯二世遜位,并被驅逐到法國。英國議會宣布由威廉三世和其妻瑪麗二世共同統(tǒng)治英國。國會還通過法令,規(guī)定此后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它在歷史上首次以“君權民授”取代“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這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史稱“光榮革命”。
時尚了幾百年的王室聯(lián)姻的果實之一,是在歐洲編織出一個嚴密的王室宗親網絡。歐洲各國百姓保持著較為純凈的民族血統(tǒng),而各國王室血脈卻盤根錯節(jié),各國君主之間幾乎都能找到某種血親關系。在近現代史中,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泛歐脈系最具典型性。女王的母親出自德國著名的薩克森—科堡王室。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既是女王的親舅舅,又是女王丈夫阿爾貝親王的親叔叔。女王膝下9個子女中有7人與外國王室締結姻緣。他們的后代中產生了一系列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改寫了歐洲的歷史。例如,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是她的大女婿。他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嫡親長外孫,便是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女王的二女兒的女婿,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婿。挪威國王哈康七世是女王的孫女婿。在英國王室的歐洲血親中,德國人占了一多半。1965年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攜夫君菲利普親王訪問聯(lián)邦德國,與街頭的市民閑聊,談起她和菲力普親王在德國有400多位在世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