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違抗,即視為抗稅行為,即被扭送官府治罪,輕則罰付銀兩,或沒收其經(jīng)營貨物,甚至遭到嚴刑拷打,性命難保。崇禎即位后,先是關(guān)稅每兩增加一錢,三年(1630年)再增加為二錢,八年(1635年),加征房捐(間架稅),九年(1636年),又增商稅稅額,十三年(1640年),加征關(guān)稅20萬兩,商民不堪重負,怨聲載道。由于軍需需要,取辦于所經(jīng)歷地方,名曰借辦,官府對城鎮(zhèn)商民進行逼取,致使“城市空虛,了遺盡絕”。
稅收名目繁多,正項之外有加派,加派中又有中央加派、地方加派,還有私派,究竟有多少名目,很難細說清楚。非但因地而異,又因人而異,稅出多門,沒完沒了。有材料記載,此時山東禹城各種征收項目多達26種。戶部征收的有夏稅、秋糧、馬草、鹽鈔、民兵、九厘宗祿、花絨、鋪墊。禮部征收的有光祿寺細粟米。兵部征收的有京班、皂隸、柴薪、滴珠以及太仆寺馬價、種馬、草料。工部征收的有收料價、磚料、木柴、苧麻、胖衣、柴夫各色銀兩。除此之外,還有狐貍皮、角弓、水膠、蒼術(shù)等。禹城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天災(zāi)流行對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貧苦農(nóng)民而言無疑是火上澆油。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明代的中后期,東亞大陸適逢稱為“小冰河”的自然災(zāi)變周期,從中國到朝鮮普遍受災(zāi),不僅災(zāi)荒次數(shù)頻繁,范圍廣,而且持續(xù)時間長?!睹魇贰の逍兄尽穼Τ绲澞觊g的災(zāi)荒有概括的記述:
崇禎元年,陜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陜西饑。五年,淮、揚諸府饑,流殍載道。六年,陜西、山西大饑?;?、揚洊饑,有夫妻雉經(jīng)于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于官署。七年,京師饑,御史龔?fù)I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饑,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饑,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饑。十年,浙江大饑,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陜西、江西饑。河南大饑,人相食,盧氏、嵩、伊陽三縣尤甚。十三年,京畿、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