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仲之命》——恩惠政治(4)

風與草:喻中讀《尚書》 作者:喻中


恩惠政治的核心邏輯雖然是君主施惠于民眾,但是,君主以德配天、君主敬畏上天,依然不容忽視。因為,君主與上天之間的這層關系,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政治效果。

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君主的權威。在面對民眾的時候,君主如果宣稱自己得到了上天的支持,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神秘莫測、力大無窮的堅強后盾。上天或天命這個東西,就像鬼魂一樣,似有似無,它的這種不確定性,恰好構成了它的權威性的根源。對于民眾來說,即使不能從上天那里得到什么明顯的好處,但至少也不必主動去招惹它、得罪它——萬一它存在呢?萬一它施加報復呢?那就只有萬劫不復了。因此,君主宣稱得到了上天的支持,在民眾面前產(chǎn)生的政治效果,類似于狐假虎威——上天就是那只老虎。在這里,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上說,上天或天命,可以理解為執(zhí)政者開發(fā)出來的一種政治控制技術,而且,它還是一種低成本的政治控制技術,它所需要的成本,就是定期舉行祭祀上天的大典,只需要花費一些犧牲、香燭之類,就可以了。因而,祭天的政治功能,就在于強化君主的權威性,因為,這個政治儀式表明:君主能夠把“上天”請下來,“上天”愿意與君主在一起,“上天”就是君主的支持者和堅強后盾。可見,祭天本質(zhì)上是君主鞏固權力的一種技術。

另一方面,君主與上天的關系還可以揭示傳統(tǒng)政治的一個特征:從上至下的權力授予。因為,君主的權力就來自于上天的授予,君主只需要對上天負責;權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上天成了權力的終極淵源。

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表明,雖然“以德配天”具有虛幻性,但是,它與“施惠于民”相互關聯(lián),共同支持了傳統(tǒng)的君主政治:“施惠于民”體現(xiàn)了“君主之恩”;“以德配天”通過尋求上天的支持,構成了“君主之威”的基礎。后世流傳的作為“主術”的“恩威并重”,在本篇經(jīng)文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它的雛形。

在“德、惠”這一對基本范疇之外,經(jīng)文還把“善、惡”與“治、亂”進行了對接,強調(diào)善是治之端,惡是亂之源。這樣的政治信條,構成了傳統(tǒng)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的底色:倫理優(yōu)先,道德至上,以“善惡之辨”取代“真假之辨”,以“善之渴望”取代“真之追求”。這樣的信條見之于后來的儒家經(jīng)典,即為“唯仁者宜在高位”——誰的道德水準高,誰就應當居于執(zhí)政者的地位。反過來當然也是成立的:政治地位越高的人,就是道德水準越高的人。這樣的信條見之于政治實踐,則體現(xiàn)為:一切是非曲直,都要服務于仁義道德的弘揚。與這樣的政治信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柏拉圖想象的“哲學王”模式——它的實質(zhì)是“智者之治”。相對于這種“智者之治”,中國固有文化側(cè)重于“仁者之治”。本篇經(jīng)文關于“善惡”與“治亂”之關系的論斷,就是一個例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