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進步或相信循環(huán)
說上帝是創(chuàng)世者或在宇宙開天辟地之初是推動者,啟蒙學者不見得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他們反對的是現(xiàn)在被世人斥為迷信的東西,以及教會以迷信來宰制人民思想的行徑,教會告誡人民,不服從就要下地獄遭火燒,他們對此深惡痛絕。
啟蒙運動的信息是:宗教是迷信。因此,盡管宗教曾是歐洲文明的核心,現(xiàn)在也不得不靠邊站,由理性取而代之。跟著理性和科學走,未來就有進步。這個箭頭(見下頁)帶我們跳出了這一頁,也帶我們脫離黑暗,走向光明。
進步是個新觀念。古代的人不相信有進步這回事。他們相信天道循環(huán),有榮就有枯;所有的組織和社會在青壯之年都是蓬勃煥發(fā)、朝氣十足,但之后就自然進入腐朽過程。
歷史的推進就是一個個這樣的循環(huán)。教會也不相信進步,或者說不相信人類可以不靠上帝,光憑自己的努力就能進步,因為它相信人類基本上是邪惡的,光靠理性作為人類的導引,絕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社會。
“浪漫”源自德意志?
啟蒙運動種種理念受到的第一個試煉,是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遺憾的是,盡管對理性抱持高度期望,法國大革命在國王和教會雙雙被掃除之后,并沒有帶來一個民智洞開的新紀元,反而帶來流血、暴政和獨裁。不過,這個怪異混合體的最后一個元素在此之前便已失去了停泊的依靠,這是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葉,浪漫主義運動的結果。
浪漫主義運動崇尚感受、情緒以及所有的強烈的情感。在這方面,它和一心一意信奉理性的啟蒙運動形成截然的對比。這場運動延燒整個歐洲,但尤以德意志地區(qū)(今日的德國)為烈,理念在此也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浪漫主義的信徒并不想用理性去控制情緒和激情。在他們心目中,光是優(yōu)雅地將古典曲調(diào)重新演繹出來,稱不上是偉大的作家或藝術家;窮盡靈魂,掏心剖腹地將熱情、痛苦、絕望赤裸裸地攤在第一線的才是。藝術應該是情感激蕩、表達淋漓、驚天撼地的。
德意志發(fā)展出的這些觀念,是刻意針對法國啟蒙運動觀念而發(fā)。德國人說,你不能拿抽象的語匯空談人類和社會,因為人是不一樣的,端視你生長在什么國家而定。浪漫主義的信徒說,我們的語言和歷史塑造了我們,這些東西深植在我們體內(nèi)。因此,有自己歷史和語言的德國人,永遠都跟法國人不一樣。在沙龍里談天論地的法國知識分子相信一種普世的理性,但那是不存在的。身為德國人,我們要把德國人的特質(zhì)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