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文道:我寧愿沒有粉絲(5)

同胞,請淡定 作者:許驥


■ “粉絲”是個什么玩意兒? ■

許: 這就涉及一個粉絲怎么定義的問題,他一定是要過度崇拜,對嗎?

梁: 也不能輕易下結論,因為所謂的“度”很難定,很難確定什么叫“過度”、“不過度”。我覺得應該這么講,從我的角度來看,粉絲的意思,指的是你首先要有一個偶像,那偶像跟你的關系,你覺得應該是一種比較親密的關系。這個親密的關系并不是說你真的跟他很熟,而是說你把他——哪怕他不認識你——當成對你而言特別重要的一個人,而且這種重要還不只是一種知性上的,更是一種感性上的,你覺得跟他很親切。你會對他有某種的投射,你會跟著渴望知道他的更多信息,然后你會因為他產生某些喜怒,或者對其他人產生喜怒。比如說,人家攻擊你的偶像,你會憤怒,人家稱贊你的偶像,你會覺得這個人跟你挺好,像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這種人就叫做粉絲。

學術界關于粉絲最早的定義,來自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他是力挺粉絲文化的。他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來形容粉絲的“創(chuàng)造力”: 很多人都買不起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牛仔褲,只能買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千篇一律的牛仔褲,但是買回去之后,消費者自己在牛仔褲上邊剪個洞呀,或者搞些花紋呀,他發(fā)揮他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可以把這件流水線上的牛仔褲變成一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牛仔褲。

這是關于粉絲最早的定義。可是我并不是完全認同約翰·費斯克的這個說法。沒錯,粉絲文化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負面,他其實可以有創(chuàng)造力,有時候是對制度、體制,甚至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反叛或批判,是有人這么說過。可問題是,我覺得這個說法,只能夠說明粉絲文化的其中一面,它其實是有很多面,我不覺得任何一面是能夠概括全體的。它相當復雜,你必須把它具體到每一個不同的脈絡,不同的社會、時期、階段來講。粉絲文化有時候可以很有創(chuàng)造力,可以很顛覆、很有趣。但是有時候,你也會覺得他會不會只是鞏固了一些原有的東西呢?它有時候可以變得非常保守。比如說,對政治人物的崇拜,那難道不也是一種“粉絲文化”嗎?你從這個角度去看粉絲的話,以前那些在天安門廣場上面對著毛主席把像章扎進肉里的人,那種人叫不叫粉絲呢?那不是最厲害的粉絲么?那個年代,中國人有一半都是毛主席的粉絲吧。

許: 把牛仔褲進行改造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有點像“山寨”的概念?

梁: 有點像。但是問題是,我一直不是很喜歡約翰·費斯克的這種說法。原因在于,你接下去問他一句,即便消費者可以把牛仔褲加以改造,然后呢,然后怎樣呢?好吧,你買回牛仔褲,你剪個洞,你說你很有創(chuàng)意,你“創(chuàng)造”了一些文化,但這有意義嗎?你改變了什么嗎?你動搖了什么東西嗎?沒有。你根本地改變了什么嗎?也沒有。所以那又怎么樣呢,意義在哪里?頂多頂多,只可以說是“弱者的反抗”。弱者的反抗就是說,他沒有什么別的權利的時候,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舉例來說,歷史上第一次所謂“粉絲的反抗”是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電視劇《星際迷航》要停播。那幫粉絲就聯名給電視臺寫信抗議,逼迫電視臺又增播了一季《星際迷航》。他們覺得這叫“反抗”。請問這叫“反抗”嗎?“反抗”什么?約翰·費斯克最早講的“反抗”,是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抗,但是這些事件根本沒有反抗到什么呀,只是告訴這個市場,我們還有很多人要繼續(xù)看這個節(jié)目。他們既沒有反省這個生產機制本身,也沒有去反抗當年左翼批評家所講的“大眾文化工業(yè)”——他們甚至是在“大眾文化工業(yè)”的里邊,用行動去要求積極地生產某些產品,這叫“反抗”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